-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心智社會:我們的認識決定了我們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52328
- 條形碼:9787521752328 ; 978-7-5217-5232-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智社會:我們的認識決定了我們的世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 社科新知類讀者 2、 社會學、人類學【當我們以進化視角觀察人類社會,就會發現越熟悉的事實越古怪】
暴力正是出于復雜的計算而并非源于沖動;當代移民沒有帶來族群融合,反而強化了身份認同與界限……所謂“無意識”的行為背后是心智系統的一系列運算結果,而進化視角是我們理解人類行為尤其是社會性行為的關鍵途徑。
【糾正原始直覺】
我們的個人習慣和文化實踐建立在認知基礎上,這種認知基礎是幾十萬年的原始社群生存時進化而來的,它決定了我們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傾向。當現代環境已不同于形成時期的環境,認知系統往往不再不適用,此時就需要努力糾正我們的直覺。
心智社會:我們的認識決定了我們的世界 內容簡介
現代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經常會被冠上理所當然的錯誤答案:
愛吃糖是因為那些甜食好吃;愛跟有趣的人在一起是因為感到快樂;但如果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是因為人類需要熱量,才被設計成感覺這些東西好吃。
這些習以為常的認識其實接近顛倒了因果關系。而人們又一直用這種錯誤的直覺來判斷生活,比如現代經濟生活中的貿易可以是互利共贏的,但一個固執的感覺總讓人以為一方獲利了另一方就一定吃虧。
這些誤導性的直覺從何而來,又如何避免被誤導? 心智社會這本書的作者結合進化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綜合研究給出了答案。
全書提到了歷世歷代的思想家都曾探討的六類經典社會問題:道德和宗教的本質、信息的功用和濫用、家庭起源和性別角色、身份認同和群體沖突、社會及經濟結構的變遷,而博耶通過跨學科的研究視角給出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向,令人信服地表明,如果我們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就能更合理地解釋社會機制,構建出新的文化傳播圖景,獲得對人類的社會的全新洞見。
心智社會:我們的認識決定了我們的世界 目錄
導 讀 學生的話 I
前 言 VII
引 言 透過自然之鏡看人類社會 1
**章 群體沖突的根源是什么? 37
第二章 信息是用來干什么的? 73
第三章 為什么有宗教? 103
第四章 什么是自然家庭? 137
第五章 社會公正如何實現? 179
第六章 人類的心智能理解社會嗎? 225
結論:認知和交流創造傳統 269
尾 注 305
參考文獻 321
致 謝 365
心智社會:我們的認識決定了我們的世界 節選
為什么人類會相信很多與事實相違背的事情?
在世界各地,有很多人似乎會相信在他人看來極端荒謬的事情。某個地區的“言之有理”,放到其他地方則成為“一派胡言”,這類現象比比皆是。有些人擔心觸碰他人會讓自己的陰莖消失,還有些人希望通過誦讀魔法咒語讓陌生人愛上自己。人們會互相散播各種謠言和傳說,有人說艾滋病病毒其實出自政府特勤機關之手,有人說許多疾病和不幸的禍根源于女巫的詛咒。人類的頭腦在“劣質信息”前好像極為脆弱,科學或技術進步似乎對此毫無影響。
政治統治為什么存在?
人們常說人生來是自由的,但現實中枷鎖卻無處不在。為什么人類能容忍他人對自己的統治?社會學家應該向我們解釋,政治統治是如何在人類群體中出現并維持下去的。他們應該解釋:為什么中國歷史大部分時間里百姓可以對皇帝專制表示順從?為什么在20 世紀歐洲人們會受民粹主義煽動而成為民族主義的狂熱支持者?為什么在當代非洲許多地方人們依然可以接受腐敗獨裁者的存在?如果迄今為止,大多數社會的政治權力史都是由國王、軍閥或少數上層精英構成的統治史,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這種剝削可以長久存續? 為什么人們會熱衷于族群認同?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自認為是某個群體的成員,*常見的是族群,也就是說,他們有共同血統。而且人們很容易將世界理解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零和博弈游戲,這為族群間的排斥、歧視和隔離提供了借口,而且很可能導致民族沖突,甚至戰爭。為什么人們會有強烈的族群觀,會熱衷于族群認同,并且似乎愿意為了族群間的競爭而付出巨大的個人犧牲? 是什么讓男性與女性如此不同?
所有人類社會中都有明顯的性別角色,即人們會對女性和男性的典型行為形成不同的期待。這些都是從哪里來的?它們與人體結構及生理機能的性別差異有什么關系?此外,如果存在不同的性別角色,為什么它們又與影響力和權力差異緊密聯系在一起? 有不同的家庭結構模式嗎?
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家庭結構模式的看法存在相當多的爭議,而該問題同樣與性別角色有關。是否真的存在所謂的合理家庭模式或自然家庭模式?毫無疑問,孩子需要家長的養育,但到底需要幾個家長?
雙親是否都是必需的?父母又分別有什么責任?人們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往往基于意識形態展開爭辯,而不是聚焦于科學真相。但是關于
人類家庭模式多樣性的科學真相是什么?家庭模式共同特征的科學真相是什么?這些科學真相是否能告訴我們什么樣的家庭模式更可行,或者不同的家庭模式會產生哪些困擾?
為什么人類之間這么容易產生沖突?
無論是在個體之間還是群體之間,沖突都常常發生,它耗費了人類的巨大精力。在不同背景下,沖突的頻率、性質以及沖突引發暴力行為的可能性存在很大差異。如何解釋這些差異?此外,沖突是否源
于人類天性,是否不可避免?例如,人們曾認為人類需要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沖動,就像鍋爐的氣壓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蒸汽要通過安全閥排出。這種對人類沖突內在驅力的描述合理嗎?如果不合理,到底如何解釋暴力與攻擊性的產生? 為什么人類這么善于合作?
合作是沖突的對立面,相比沖突,合作很少引人關注,這大概是因為合作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無處不在,所以反而會為人所忽視。人類極具合作精神,我們能夠非常自然地參與集體協
作,在集體協作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并通過協作獲得比自己單獨行動更好的結果。小規模史前社會的部落成員會一起打獵或采集食物,這些集體活動的大部分收益都由社群成員所共享。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
則會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加入協會、政黨或其他合作性組織。人類具有合作本能嗎?如果有,哪些因素有利于合作本能的展露?哪些因素又會對它產生阻礙?
社會有可能是公正的嗎?
大多數人類社會中都存在階級或等級之別,由此導致了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現象。在某些情況下,這只是源于簡單的政治權力支配。
例如軍閥、貴族、獨裁者或集權政府的權貴們侵占了*佳資源。但在大多數現代民主國家,是經濟運行機制而不是這類“竊國”行為引發了財富不平等。解決這一頑疾是現代政治面臨的重要挑戰,我們可以
做些什么來改變現狀?而這一問題本身又引出了許多應該由社會科學家回答的問題,例如,當人們說他們渴望一個公正的社會時,他們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個目標會促使不同的人去倡導截然相反的政
策?人類對何謂公正是否存在共識?還是說,關于公正的觀念會因時因地而變?人類真的能理解導致不公正或不平等結果的復雜過程嗎? 如何解釋道德?
為什么我們對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會產生強烈的道德感受和情緒反應?世界各地的人都有道德規范,都會做道德判斷,但他們這樣做是基于相同的價值觀嗎?兒童又是如何產生道德感的?許多倫理學家
認為人生來是“道德空白”的,暗示是社會在我們頭腦中植入了倫理情感和道德動機。但這是怎么發生的呢? 為什么有宗教?
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存在宗教組織。在一些小規模社會中,雖然沒有嚴格的教義宗教,但人們會談論神靈和祖先,因此,人類似乎普遍容易受到宗教概念的感染。是否我們心靈的特定部分存在一種
宗教本能,基于這種本能我們創造出了上帝、天堂、來世以及其他種種關于超自然力量的想法?或者恰恰相反,宗教思想是我們頭腦中潛在思維障礙的表現?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該如何解釋包括集體儀式在內的宗教活動?該如何解釋不同宗教體系下人類千差萬別的宗教觀念?
為什么人們喜歡監督并干涉他人的行為?
世界各地的人似乎都極其熱衷于對他人行為進行干涉、監督和道德說教。在一個雞犬相聞、人人彼此熟知且具有親密互動的小規模社會中,這種做法當然有一定道理。但在現代大型社會,我們也能看到
人們對他人的行為習慣、性偏好、婚姻觀以及藥物濫用情況非常感興趣。無疑,這與個人利益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也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干涉他人是人類天性使然嗎?
以上這些問題沒有什么特定的優先次序,相互間也不存在邏輯連貫性,其中有一些是非常寬泛的問題,而另一些則具體得多。有些問題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致力于回答的問題,而有些問題只有在我們了解了人類史前生活面貌后才會提出來—來自另一個時代或者地區的人可能會問出不同的問題,或者具體提問方式會非常不一樣。而我們的要點是通過這些例子來說明我們希望社會科學家到底解決哪類問題。這些問題有許多涉及當今世界的核心爭論議題,例如,民族認同在構建國家中的作用,經濟制度對社會公正的影響,家庭結構的多樣性模式,極端宗教帶來的危險,信息革命帶來的后果,等等。由于這
些議題都是重要且亟待解決的難題,理所當然,我們迫切想要找到簡單明確的答案—既告訴我們社會是如何運作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好。許多政治意識形態正是建立在對這種靈丹妙藥的體儀式在內的宗教活動?該如何解釋不同宗教體系下人類千差萬別的宗教觀念?
為什么人們喜歡監督并干涉他人的行為?
世界各地的人似乎都極其熱衷于對他人行為進行干涉、監督和道德說教。在一個雞犬相聞、人人彼此熟知且具有親密互動的小規模社會中,這種做法當然有一定道理。但在現代大型社會,我們也能看到人們對他人的行為習慣、性偏好、婚姻觀以及藥物濫用情況非常感興趣。無疑,這與個人利益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也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干涉他人是人類天性使然嗎? 以上這些問題沒有什么特定的優先次序,相互間也不存在邏輯連貫性,其中有一些是非常寬泛的問題,而另一些則具體得多。有些問題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致力于回答的問題,而有些問題只有在我們了解了人類史前生活面貌后才會提出來—來自另一個時代或者地區的人可能會問出不同的問題,或者具體提問方式會非常不一樣。而我們的要點是通過這些例子來說明我們希望社會科學家到底解決哪類問題。
這些問題有許多涉及當今世界的核心爭論議題,例如,民族認同在構建國家中的作用,經濟制度對社會公正的影響,家庭結構的多樣性模式,極端宗教帶來的危險,信息革命帶來的后果,等等。由于這
些議題都是重要且亟待解決的難題,理所當然,我們迫切想要找到簡單明確的答案—既告訴我們社會是如何運作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好。許多政治意識形態正是建立在對這種靈丹妙藥的許諾之上,它們宣稱能回答大多數問題,并提供行動指南。如H. L.門肯(H. L. Mencken)所指出的,它們的解決方案很簡潔,也有道理,但很遺憾是錯的。
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特別是我們可以先退一步,問問對于這些社會現象所涉及的人類性格、能力和偏好,我們實際了解多少。答案或許會讓你感到驚訝,我們知道的其實已經很多了,例如,人類獲得并評判信念的方式,人類如何對他們的群體或部族產生依戀以及如何看待其他群體,人類組建和維持家庭的動機,導致兩性行為傾向差異的原因,等等。
心智社會:我們的認識決定了我們的世界 作者簡介
帕斯卡爾·博耶(Pascal Boyer)
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和心理學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認知過程/文化傳播/認知發展/進化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宗教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