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冊:1949-1953
饑餓 本書特色
★身體上的饑餓,從來都和精神上的饑餓相關。
★直面自己,直面活在我身體里的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坦率·真誠·勇敢 書寫這個時代公開而隱私的焦慮
★《紐約時報》暢銷榜好書
★《時代周刊》《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衛報》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等十多家媒體公推“年度好書”!
★獲拉姆達文學獎、入圍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
★我的身體是破碎的。我是破碎的。
一部分已經死去,一部分沉默不語。
這里有丑陋、脆弱、赤裸的我。
★寫這本書,就是一場坦白。
我被迫去正視內心不堪的秘密。
饑餓 內容簡介
我的身體是犯罪現場。那天之后,我被挖空了。十二歲,我的人生被分成了兩半,邊界被劈得參差不齊。
我一直吃啊吃,我想只要我的體形變大,身體就會很安全。我把我心中那個曾經的小女孩埋葬了。但她還在,在某個地方。她還是那么小,驚恐而羞愧。食物為我筑起逃避異性目光的堡壘,卻令我曝于公眾灼灼的視線中。
有人說思想和靈魂,可以像骨頭一樣干凈利落地愈合?傆幸惶,我將不再感受到這種平靜而持久的憤怒。我不會醒來再去回想自己遭受暴力的過去,哪怕只有一秒鐘、一分鐘或幾個小時。
那一天從沒有來過,那一天還沒有來,而我也不再等待。我嘗試與自己的身體和解。
饑餓 節選
我身體的故事不是一個勵志故事。這不是一本減肥成功回憶錄,封面上不會醒目地印著一個苗條版的我,整個身子滑進以前肥牛仔褲的一條褲腿里。這也不是一本鼓舞人心的書,對于該如何征服難以駕馭的身體和任性妄為的胃口,我毫無真知灼見。因此,我的故事和成功不沾邊。我所寫下的,只有真實。
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寫出一本成功減肥的書,分享我如何學會和自己的心魔更有效地相處。我希望能寫本書,講述不論身材如何,都能做到心態平和、全身心地愛自己。可是我卻寫下了這本書,這是我人生中至艱至難的寫作經歷,使我面對遠遠超出預期的巨大挑戰。當我開始動筆時,我確信字句會像往常一樣,從筆尖輕易涌出。還會有什么,比書寫我已寄居了四十多年的身體更容易的呢?但很快我就意識到,我不僅僅是在寫一本關于自己身體的回憶錄,我是在強迫自己去審視我的身體都承受了些什么,我增長的體重,以及一邊負重生活,一邊努力去減輕它,這是多么艱難。我被迫去正視內心*不堪的秘密。我把自己徹底剖開。我把自己曝之于眾。這一過程讓我坐立不安。這并不容易。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擁有足夠的力量和意志,為你們講述一個春風得意的故事。我在尋找那種力量和意志。我下定決心去超越自己的身體——超越它所承受的一切和它已經成為的樣子?墒,決心并沒有讓我走太遠。
寫下這本書,就是一場坦白。這里有*丑陋、*脆弱、*赤裸的我。這就是關于我的真相。這是一本(我的)身體回憶錄,人們對于我這樣的身體所經歷的故事,大多漠然而不屑一顧,抑或報以冷嘲熱諷。人們看到我這樣的身體就會有自己的臆斷,自以為知道背后緣由,但其實他們什么都不知道。我的故事雖無關勝利,卻也需要被講述,并且值得一聽。
這本書講述的是我的身體、我的饑餓,但歸根結底,它講述了消失和迷失,以及想要被看見、被理解的灼烈渴望。這本書講述了我如何學著允許自己被看見、被理解,無論這個過程有多緩慢。
我身高六英尺三英寸,*重的時候達到五百七十七磅。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但它一度就是我身體的真相。我是在佛羅里達州韋斯頓市的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得知這個數字的。我不知道我怎么會讓身體如此失控,但事實如此。
我當時二十八九歲,在父親的陪伴下去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就診。正值七月,佛羅里達熾熱潮濕,草木蔥郁。而醫院里面卻空氣冰冷,彌漫著消毒劑的味道。昂貴的木地板,光滑的大理石臺,一切看起來都那么干凈整潔。我告訴自己,我的暑假就要在這里度過了。
會議室里在進行胃旁路手術介紹。除了我,里面還有七個人:兩個胖男人,一個微胖的女人和她瘦瘦的丈夫,兩個穿白大褂的人,以及一個大塊頭女人。環顧四周,我做了一件胖人遇見其他胖人時都會做的事—我給我們的體形從大到小排了個序:我比五個人胖,比其余兩個瘦—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我花了兩百七十美元和大半天時間,聽醫生闡述將我的身體大刀闊斧改造一番來減肥的種種益處。這在醫生看來是“唯一有效的針對肥胖癥的療法”。他們是醫生,他們理應知道什么是*適合我的療法。我想相信他們。
一位精神科醫生給我們講如何做術前準備,當我們的胃變成大拇指那么小時,又該如何調整飲食。他還談到,我們生活中的那些“正常人”(他的原話,不是我的)興許會來破壞我們的減肥計劃——因為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我們就該是胖子——對此我們該如何去接受。通過醫生的講解,我們得知:余生,我們的身體會營養不良;我們在飲食半小時之內絕不能再吃東西或喝水;我們的頭發會變稀疏,或許脫落。此外,我們可能會患上傾倒綜合征——從這個名字就不難想象得出這是怎樣一種病。當然,還有手術的風險——我們可能死在手術臺上,或者死于術后感染。
這是一個利弊參半的消息。弊端是,我們的生活和身體將再也回不到從前(即便我們通過了手術的考驗)。好處是:我們終于能變瘦了。我們會在術后一年內減掉百分之七十五的多余體重,變得跟“正常人”差不多。醫生描繪的前景如此誘人,如此令人神往:我們睡上幾個小時醒來后,一年之內,大部分煩惱就迎刃而解了。至少根據醫院的描述是這樣。當然,這還需要我們繼續自欺欺人地相信,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人生的*大問題。
醫生們介紹完畢后,是一個問答環節。我沒有問題想問,也提供不了什么答案。而坐在我右邊的女人不過超重了約四十磅,顯然本沒有必要出現在此,可她卻主導著這個環節。她問了一些私密而個人的問題,每個都讓我心碎。她盤問著大夫,而她的丈夫坐在她旁邊,一臉得意。她去那里的原因呼之欲出—和他息息相關,和他怎么看待她的身體息息相關。沒有比這更讓我感到難過的了,我想。于是我決定不去想自己為什么也坐在那個房間里,不去想在我的生命里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看到我、考慮到我之前,先看到的永遠是我的身體。
饑餓 相關資料
不守規矩,不受束縛,無人可以將她摧毀。蓋伊,活出你的人生吧!我們很幸運,能看到你以書中表達出的方式,近乎殘忍地坦誠生活。
——《洛杉磯時報》
熾烈、機敏而通俗易懂!梆囸I”一詞像一道反復出現的咒語,短小的篇章像海浪一樣向讀者襲來。
——《新聞日報》
事實證明,當你以智慧和勇敢去直面一段扭曲痛苦的過去,結果可能是共情和啟迪,無論是對于有過類似經歷的讀者還是對此毫無所知的讀者。蓋伊告訴我們如何得體地對待我們自己,以及得體地對待彼此。
——作家安·帕奇特
作者生動的私人敘述,賦予書中短小精悍的篇章飽滿的生命力……幾乎在每一頁,蓋伊都在試圖以她樸素有力的語言豎起一面大旗,直面數十年來因改造自己本無需改造的身體而累積起來的自我厭惡和羞恥感。
——《娛樂周刊》
饑餓 作者簡介
羅克珊·蓋伊(RoxaneGay)
1974年出生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2014年出版文集《糟糕的女權主義者》,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小說《一種未馴服的狀態》入圍代頓和平獎。另著有短篇小說集《難以相處的女人》《阿依提》。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