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中國地理百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082030
- 條形碼:9787510082030 ; 978-7-5100-8203-0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成都平原-中國地理百科 本書特色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出數百個地理單元,并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成都平原》所述的地理范圍,包括以沖積平原地貌為主的成都平原,以及圍繞其周邊的峨眉山、龍門山等山脈,范圍廣及樂山、眉山、德陽。書中盤點了這里“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多云霧、少光照、高濕度”的氣候特點、天府之國”的富饒物產以及獨有的適宜人居的“林盤聚落”文化。成都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巴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擁有豐富的歷史積淀,這里既孕育了奇麗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也見證過蜀漢政權的興起湮沒;既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也是佛教的圣地;既誕生了神奇的川劇變臉藝術,也留下了蘇東坡、司馬相如、郭沫若等眾多文人騷客的筆墨佳話……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本書皆有收錄。
成都平原-中國地理百科 內容簡介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范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線,依據川西壩子地貌特征,劃分本書區域范圍。
展示都江古堰所造就的農業發達、人文富庶的“天府之國”。
管窺詭譎的古蜀國文明及其遺存。
一探川西獨特的綠島式農居環境——林盤聚落。
細數平原慢生活:品川酒、飲川茶、嘗川菜、看川劇、搓麻將……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成都平原-中國地理百科 目錄
前言區域地貌示意圖 1一川千里,三蜀沃野 2一 自然地理第二階梯“洼地” 9 / 向東南傾斜 9 / 扇形沖積平原 10 / “大平小不平” 11 /平行斷裂三分平原 12 / 峨眉山 12 / 龍泉山脈 13 / 飛來峰群 13 / 牧馬山臺地 16 /長秋山丘陵 17 / 狹義成都平原 17 / 眉山—峨眉平原 18 / 四川臺坳 19 / 巴蜀湖 19 /“地下水庫” 20 / 岷江中游 21 / 青白江 23 / 川西鈣芒硝礦帶 23 / 峨眉山玄武巖 23 /中國日照*少之地 24 / 空氣潮濕 24 / 東暖西涼 25 / 土壤冷濕 26 / 紫色土 26 /光光山 27 / 趙公山 27 / 龍池盆地 28 / 白沙河 30 / 蓮花湖 31 / 太子城 31 /葛仙山 31 / 銀廠溝 32 / 湔江 32 / 干龍池 33 / 雙泉淺丘 33 / 石亭江下游 34 /鴨子河(廣漢段) 34 / 涌泉 35 / 橫山子臺地 35 / 柏條河 35 / 神龍溪溫泉 36 /木蘭山 36 / 白鶴島 37 / 毗河 37 / 高土地 38 / 石板河 38 / 七星湖 38 / 老牛坡 39 /天星洞 39 / 沱江小三峽 40 / 羅家壩—亂石堆河漫灘 41 / 沱江(金堂段) 41 /無根山 42 / 白塔湖 43 / 羊馬河濕地 43 / 西河 43 / 魯家灘濕地 44 / 金馬河 45 /磨盤山 45 / 府河·南河 45 / 長松山 48 / 西江河 48 / 高堂山 49 / 斜江河 50 /煙霞湖 50 / 老君山 51 / 紅豆山溶洞 51 / 楊柳河 52 / 龍神埂 52 / 江安河 53 /三峨湖 53 / 臥龍淺丘 54 / 南河 54 / 月南山 54 / 龍虎峽濕地 55 / 蒲江河 56 /長灘湖 56 / 北平山 56 / 彭祖山 57 / 香山仙洞 57 / 太白湖 58 / 老峨山 58 /九龍山 59 / 丹棱河 59 / 黃金峽 60 / 三峰山 60 / 連鰲山 60 / 白馬臺地 61 /玻璃江 61 / 黑龍灘水庫 62 / 佛鷹山 62 / 大旗山 63 / 青衣江谷地 63 / 金牛河 65 /龍華冰臼 65 / 天池山 66 / 慈姥巖 66 / 岷江小三峽 67 / 金頂 68 / 腳盆壩 68 /白云峽 69 / 九老洞 70 / 峨眉河 70 / 玉液泉 71 / 凌云山 71 / 烏尤山 72 /高中水庫 72 / 磨池河 73 / 人頭頂 73 / 響水洞 73 / 茫溪河 74 / 大佛湖 75 /大瓦山 75 / 五池 76 / 二峨山 77 / 美女峰 77 / 河心壩群 78 / 沫溪河 78 / 竹根灘 79 /鐵山山脈 79 / 翻天印 80 / 洛江壩 80 / 泉水溶洞群 81 / 桫欏湖 81 / 五指山 82 /百丈巖 82 / 黃丹峽谷 83 / 沐川河 83 / 鑼鍋凼 84 / 烏木“古森林” 84 /兩大植物區系交會處 85 / 峨眉山森林帶譜 88 / 黑熊谷 89 / 馬鬃嶺杜鵑林 89 /白鹿森林公園 90 / 西壩桫欏峽谷 90 / 川西竹海 91 / 峨眉山珙桐林 93 /烏尤山常綠闊葉林 93 / 峨眉山蘭花 94 / 丹景山牡丹 94 / 峨眉冷杉 95 / 銀杏 95 /千丈樹 96 / 潤楠 96 / 楨楠 97 / 峨眉含笑 98 / 紅豆杉 98 / 篦子三尖杉 99 /水青樹 99 / 連香樹 99 / 油桐 100 / 圓葉玉蘭 100 / 木芙蓉 100 / 杜鵑 101 / 慈竹 101 /草珊瑚 102 / 峨眉黃連 102 / 峨眉山莓草 103 / 獨葉草 103 / 峨眉耳蕨 104 / 苔蘚 104 /井研馬門溪恐龍化石 105 / 雉類與畫眉分布中心 106 / 白水河自然保護區 106 /新津鳥島 107 / 眉山白鶴林 107 / 川金絲猴 108 / 黑熊 109 / 云豹 109 / 藏酋猴 110 /草狐 111 / 水獺 111 / 八聲杜鵑 111 / 白腰雨燕 112 / 中白鷺 112 / 綠尾虹雉 113 /中華枯葉蝶 113 / 彈琴蛙 114 / 江團 114 / 福祿泉水魚 115 / 成都115 /峨眉山大蚯蚓 115二 經濟地理史前稻作農業 119 / 都江堰 119 / 陳家水碾 120 / 免耕 121 / “獠口”買賣 121 /押租制 122 / 養蠶·治絲 122 / 織錦業 123 / 冶鐵業 124 / 黃鐵沙墩 125 /“揚一益二” 126 / 嘉州豐遠監 126 / 交子 127 / 春臺會 128 / 西南絲綢之路起點 128 /武陽茶肆 129 / “諸蕃盡食永康茶” 130 / 卓筒井 131 / 犍為鹽場 132 / 西壩窯址 132 /水井街酒坊遺址 133 / 蜀繡 134 / 成都漆藝 135 / 益州麻紙 135 /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136 / 丹馬鹽鐵古道 136 / 雒江鐵橋墩 137 / “龍泉驛” 138 /四川機器局 138 / 洛帶氣田 139 / 金華鈣芒硝礦 139 / 蛇紋石 140 / 蟲白蠟 140 /青神竹編 141 / 成都麻羊 141 / 簡州貓 142 / 金甲鯉魚 142 / 清溪茉莉花 144 /竹葉青 144 / 獨蒜 144 / 東山海椒 145 / 邛酒 145 / 東坡肘子 146 / 郫縣豆瓣 147三 歷史地理彭人 151 / 濮人 151 / 開明部族 151 / 寶墩古城 152 / 魚鳧古城遺址 152 /八圣村史前聚落 153 / 三星堆 154 / 金沙遺址 155 / “魚鳧王田于湔山” 156 /成都筑城 156 / 文翁興學 157 / 僚人入蜀 157 / “蜀中無大戰” 158 / 禪宗顯盛 158 /王小波、李順起義 159 / 張獻忠“屠川” 160 / 湖廣填四川 161 / 古蜀王國 162 /蜀郡 162 / 蜀漢 163 / “一城兩縣治” 164 / 雒城遺址 164 / 成都武侯祠 164 /二王廟 165 / 王建墓 166 / 新繁東湖 167 / 寨子城 167 / 南華宮 168 /大邑劉氏莊園 168 / 保路死事紀念碑 170 / “太陽神鳥” 171 / 東漢畫像磚 171 /青城街子 172 / 羅城古鎮 173 / 五鳳溪 174 / 唐場 175 / 西來古鎮 175四 文化地理“五方雜處” 179 / 林盤聚落 179 / “吊腳樓” 180 / 川西四合院 180 /陳家桅桿院子 181 / 成都茶館 182 / 串串香 182 / 九斗碗 184 / 川菜 185 /擺龍門陣 185 / 保保節 186 / 踏青 187 / 成都花會 187 / 放水節 190 / 東漢崖墓 190 /大石崇拜 191 / 峨眉山圣地 192 / 樂山大佛 193 / 報恩寺 194 / 青城山 194 /陽平觀 196 / 丹棱石刻 196 / 牛角寨摩崖石刻 197 / 犍為文廟 198 / 罨畫池 198 /川劇 199 / 變臉 202 / 堂燈 202 / 四川清音 203 / 丹棱嗩吶 203 / “激流三部曲” 204 /《死水微瀾》 204 / 杜宇 205 /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205 / 常璩 206 / 花蕊夫人 207 /蘇東坡 207 / 圓悟克勤 208 / 楊慎 209 / 熊克武 210 / 郭沫若 210 / 石魯 211
展開全部
成都平原-中國地理百科 相關資料
a
書剛到手,覺得厚實有分量。一頁頁翻開,內容以詞條的形式,分成自然、經濟、歷史、文化的篇章全面地介紹了四川盆地西部、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地方。成都平原為什么會有這個稱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這里自然環境優越。這本書用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紹了這里的地質、地貌、生態,從山峰、河流、湖泊、濕地、平原等具體的地理事物入手,介紹了這片土地的方方面面,令人有一個較為具體的印象。成都給人的感覺是悠閑、富足、與世無爭,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這里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戰國時期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使這里成為了沃野千里的優良農業灌溉區,從此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圖書然后又從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描寫這樣的地理環境所孕育出來的人和社會。從史前稻作農業開始,到養蠶、織錦、春臺會、蜀繡、漆器、造紙;從當地最早的古人類“彭人”,到三星堆、成都筑城,再到武侯祠、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從最開始移民遷入蜀地形成“五方雜處”,到“吊腳樓”、四合院、桅桿院子共存,當然少不了介紹當地的飲食文化,如在茶館里擺“龍門陣”、紅白喜事吃“九斗碗”、大街小巷可見的串串香,還有邛酒、東坡肘子、郫縣豆瓣等美食。川人有句話,叫做川人出川驚海內,成都的文化名人很多,書中選擇了司馬相如、蘇軾、郭沫若等作為介紹。
b
如果看完《成都平原》,你會對中國地理有一番新的理解。譬如中國經常被形容為“地大物博”,那么何謂“地大物博”,而《成都平原》把“地大物博”形象化;李白一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把前往蜀地過程的艱險表達出來,卻沒有交待到達蜀地后的感覺,《成都平原》完成了這個任務;那些快餐式的歷史書只是一味宣揚“天府之國”和“揚一益二”,但缺乏對這兩個傳統概念的深刻理解,《成都平原》就做到這一點;行政地圖只是簡單標記了成都在四川的位置,不過四川與成都的內在聯系難以躍然紙上,《成都平原》解決了這個難題。
《成都平原》一書如何解決以上所說的問題?“地大物博”的概念除了有數據資料表達成都平原在現今的行政范圍,還利用地圖注釋圈劃出成都平原的地理分布;至于蜀地內的自然環境,書中通過自然詞條形式,把100多個山川河流的位置、分布和特征具體敘述出來;至于所謂“天府之國”,書中敘述了成都平原內經濟生活的各方面,耳熟能詳的有都江堰,鮮有聽聞的有簡州貓;而歷史內容則詮釋了成都平原的發展局限性,同為南方經濟重心的益州,只能屈居于揚州,形成 “揚一益二”之說;而成都作為一座漢人的城市,在具有濃厚川味的蜀地是一個什么位置,閱讀通俗、生動的文化詞條后,你會發現這座七朝古都原來也有它“適者生存”的演變歷史。
雖然地理和歷史總是捆綁在一起,用地理去結合歷史寫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縱觀《成都平原》全書,地理聯系歷史基本是統一模式,這樣不利于了解現今的成都平原。這樣的撰寫模式會讓讀者停留在過去的成都平原,從而理解不到成都平日的發展狀況,比如說現今成都平原經濟結構還是書中經濟章所說傳統產業,抑或成都平原已經融入現今的經濟生活,進而使傳統產業已經走入蕭條或接受改造。
如果《成都平原》一書可能描寫時不再是傳統方志固定呈現的“天災”,而是現今經常上報紙頭條的“股災”;提到的文化不再千遍一律是茶會、川劇的淵源和歷史,而是有意思地提到成都境內如何創新當地文化;內容提到的日期不以古典皇帝年號為主,而是有更多21世紀日期。可能這些想法對于這本書的作者來說過于苛刻了,我只是提出個人的意見而已。
c
讀完《成都平原》,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沃野千里。這是一片沉積厚達上萬米的土地留下的最大饋贈。自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李冰,在這里修筑起都江堰后,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一躍而為西南地區最富裕的地區,并演繹了自唐而起的“天府之國”的千年不朽傳奇。李白感嘆蜀道難,卻也因此,這片土地很少受到中原戰火的波及,所以涵養了當地民眾眷戀一杯清茶的“安逸”生活,也成就了一座歷經3000多年而城址未遷、城名不改的七朝古都——成都城的斑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