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諸眾的語法-當代生活方式的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46678
- 條形碼:9787100146678 ; 978-7-100-14667-8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諸眾的語法-當代生活方式的分析 本書特色
1、保羅·維爾諾在西方學界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是意大利后福特主義思想家中的突出人物,*原創性的政治哲學家與自治論者之一;麥克爾·哈特、安東尼奧·內格里、大衛·格雷伯等人均受其影響。
2、這部著作話題延伸至語言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倫理學,對斯賓諾莎所提出的“諸眾”這一概念做了精彩絕倫的分析,既批判、質疑了麥克爾·哈特和安東尼奧·內格里所著的《帝國》,也對其缺陷做了補充。
3、本書重提“諸眾”概念,彌補傳統馬克思主義在面對現代社會困境時的不足,為現代人重新審視群體和個體、個人和資本主義社會等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工具。
4、本書收錄于三輝圖書策劃的“傾向與可能”書系,該書系匯集邁克爾·沃爾澤、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約翰·鄧恩、查爾斯·泰勒等當今世界的一流頭腦,他們試圖用歷史的經驗和政治的知識,為今天的困難提供部分開放的討論,這些討論并沒有*終的結果,然而其中所蘊含的視角和線索,每一個都充滿深刻的洞見和面對真相的勇氣。三輝將這些洞見和勇氣集合在這里,奉獻給所有愿意為當下和未來努力的漢語讀者。
諸眾的語法-當代生活方式的分析 內容簡介
在傳統意義上“人民”是和“國家”聯系在一起的,但影響了麥克爾·哈特、安東尼奧·內格里、大衛·格雷伯等理論家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家維爾諾則認為:斯賓諾莎提出的“諸眾”這個概念,相比霍布斯提出的、在傳統政治哲學領域內流傳甚廣的“人民”,更適合分析當今的問題——在全球化的席卷之下,
談話和辯論的“專門之處”正在凋亡和消解,純粹的智力活動、政治行動和勞動之間的界限已經逐漸消失,我們所擁有的是恐懼和苦惱的完全疊加……霍布斯憎恨“諸眾”這個概念,他把它定義為回避政治統一、反叛、永遠不能達成*后協定。但是維爾諾認為,諸眾不僅僅是一個否定性概念,同時還是一個豐富的概念——它包含了個性化,模糊的生命政治概念,機會主義和犬儒主義,閑談和好奇——讓我們去檢視新的復數的經歷和非代議制民主的形式。
諸眾的語法-當代生活方式的分析諸眾的語法-當代生活方式的分析 前言
前言
人民對諸眾:霍布斯和斯賓諾莎
我認為相對于大家更加熟悉的“人民”(people)的概念,“諸眾”(multitude)的概念是對當代公共領域做細致分析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我們必須記住“人民”和“諸眾”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選擇一直處于實際爭論的核心(現代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宗教戰爭等)和17世紀理論—哲學爭論的核心。“人民”和“諸眾”這兩個在熾烈的沖突之火中錘煉出的互相抵觸的概念在現代政治—社會類屬的定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人民”的觀念占了上風,“諸眾”這一概念則在競爭中敗北而成了一個失落的詞條。在說到社會生活形態和新建大國的民眾精神時,人們不再說諸眾,而喜歡說人民。然而我們需要問一下,今天,在漫長的輪回將達盡頭之際,這個古老的爭議是否還沒有再次展開? 今天,在現代政治理論正經歷激烈轉變的關頭,這個曾被擊敗的概念是否還沒有顯示出非凡的活力,為自己做出扣人心弦的復仇雪恥?
人民和諸眾這對立的兩極有霍布斯(Hobbes)和斯賓諾莎(Spinoza)作為它們推定的創始人。斯賓諾莎認為,諸眾(multitudo)表示在公共場合(public scene)、在集體行動、在處理公共事務中所持存的這么一種復數(plurality which persists as such),沒有聚合成一,不會在向心運動中消失。諸眾是賦予這個許多(many)的社會和政治的存在形式,被視為存在著的許多:一種永恒的形式,不是一個階段性的或間隙性的形式。在斯賓諾莎看來,諸眾乃公民自由的楣梁[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Tractatus Politicus)]。
霍布斯憎惡(detests)諸眾,“憎惡”,這里是我做適當考慮后使用的一個帶情感色彩的、不很科學的詞,他激烈反對諸眾。以社會和政治的許多存在,被視為存在著的許多,以這樣多數的形式但不聚合成一個綜合的統一體,他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帝國”*大的危險。也就是說,是對國家這個政治決策壟斷者的*大危險。理解一個概念的意義*好的方法——這里說的是諸眾的概念——就是用固執的反對者的眼光去審視它。掌握一個概念的所有含義及其微妙之處的人恰恰就是想要把這個概念從理論和實踐的視野里抹去的人。
在對霍布斯描繪討厭的諸眾所采取的方式做淺釋之前,*好先確切地確定這里所想要達到的目標。我是想通過展示諸眾的范疇(正是因為它被其死對頭霍布斯已做過處理)來幫助解釋當代的若干社會行為。經過了幾個世紀的“人民”,然后是那些國家(民族國家、中央集權國家等),*后,在現代曙光來臨之際被取消的相反極性終于又回來顯示自己了。諸眾被視為社會、政治和哲理的*時髦的東西吧?也許是的。對于現象—語言學游戲這個相當可觀的范圍、生命的形式、倫理傾向、當今世界生產的顯著特征等,除非理解為來自于這個“許多”(many)的存在模式,否則*終也許僅有些許理解,也許全然不能理解。為了研究這個存在模式,我們必須求助于非常不同類型的概念組合:人類學、語言哲學、政治經濟學批判、倫理學。我們必須周游這個“諸眾”的大陸,并且頻繁地改變視角。
說完了以上這些,讓我們簡要地了解一下霍布斯作為明察秋毫的對手對“許多”的存在模式所做的描述方式。在霍布斯看來,這決定性的政治沖突發生在諸眾和人民之間。近代公共領域既可作為諸眾的活動中心,也可作為人民的活動中心。內戰總是兇險的,在這種二擇一的選擇中自有它的邏輯形式。根據霍布斯所說,人民的概念是與國家的存在嚴格相關的,而且還是一種反響,人民即國家的反映:有了國家,就會有人民。沒有國家,便沒有人民。在那本對諸眾的恐怖揭露得廣而又深的《論公民》(De Cive)書中說:“人民(people)有點像‘一’,具有單一的意志(one will),可以把統一的行動歸屬于它。”(霍布斯,《論公民》第十二章,第八部分)
對霍布斯來說,諸眾是“自然狀態”中固有的;因此,它是早于“國家” (body politic)的固有存在。但是,遙遠的歷史可以再次重現,就像一種“被壓抑的經驗”,在間或動搖國家主權的危機中以回歸來驗證它本身。在國家之前就存在著許多;國家建立以后,就只有一個——人民,人民被賦予單一的意志。按照霍布斯所說,諸眾回避政治團結;反抗權威;不加入持久的協議;由于它從未將自己的自然權利轉讓給至高無上的權力,也就從未達到法人的地位(status)。諸眾正是通過它的存在模式(通過它的復數特性)和行為模式來阻止這種“轉讓”。霍布斯,這位曾經偉大的作家,用令人敬佩的優雅來強調諸眾是如何反國家的,然而,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諸眾是反人民的:“人民(the people),激起公民(Citizen)違抗國家(City),即諸眾(multitude)違抗人民(people)。”(霍布斯,出處同上)這里將這兩個概念之間做了全面的對比:如果有人民,就沒有諸眾;如果有諸眾,就沒有人民。在霍布斯和17世紀國家主權辯護者眼中,諸眾純粹是一個負面的、邊緣性的概念;也就是說,諸眾被視同為壓在國家之上的危險因素;它是隨時會阻塞“巨大機器”的碎片。這是一個否定諸眾的概念:這就是說,諸眾不使自己適合成為人民,因為它實際上否定國家對政治決策的壟斷;簡言之,它是“自然狀態”在公民社會的回流。
曾被驅除的“多數”:“私人的”和“個體的”
……
諸眾的語法-當代生活方式的分析 目錄
前言
人民對諸眾:霍布斯和斯賓諾莎
曾被驅除的“多數”:“私人的”和“個體的”
探究“多數”的三種方法
**天:恐懼和避難的形式
超越恐懼/苦惱的這對耦合
共同之處和“普遍智能”
沒有公共領域的公共性
哪個“一”屬于“許多”?
第二天:勞動,行動,智力
創制與實踐的并置
關于精湛才藝:從亞里士多德到格倫·古爾德
作為表演藝術家的說話人
文化產業:預期和范例
舞臺上的語言
職場中的精湛才藝
智力如同曲譜
執政者的理由和退出
第三天:作為主觀性的諸眾
個性化的原則
模棱兩可的概念:生命政治
諸眾的情感色調
閑聊和好奇
第四天:諸眾和后福特時代資本主義的十個論點
參考書目
索引
諸眾的語法-當代生活方式的分析 作者簡介
保羅·維爾諾(Paolo Virno)意大利哲學家、符號學家、意大利后福特主義思想家中的突出人物,目前任教于羅馬大學,著有《諸眾的語法》《創新與否定間的諸眾》。維爾諾曾是工人主義團體“工人力量”(Potere Operaio)的一員,意大利“1977年運動”中,他被指控是“無產階級武裝派”的幕后指使者,與內格里等人一起被逮捕,維爾諾遭兩年監禁后才洗脫一切罪名。關于這段牢獄生涯,他寫道:“我一生中參加過的最好的哲學研討會便是在監獄里。”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