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04640
- 條形碼:9787220104640 ; 978-7-220-10464-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本書特色
我在投考清華以前已經念了幾遍;叵肫饋,像梁先生那樣淵博的人,才真正配講中國歷史研究法。 ——歷史學家 黎東方 本來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去翻開這本書,但是偶爾有機緣翻開?戳诉@本書,本來對中國歷史、歷史研究不了解的我忽然間好像對歷史研究的脈絡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也改變了我認為中國歷史研究比較刻板的印象。真是大師手筆!對中國歷史研究有興趣,或者想了解中國歷史研究的人都推薦看看這本書。 ——豆瓣網友 小豆豆的媽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內容簡介
梁啟超著,雷原、白金鐘主編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認知國學經典書系》由“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兩部分構成!吨袊鴼v史研究法》論述了史的定義、意義和范圍;回顧并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就建立新史學提出主張。《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重點講述如何做專史。這兩部著作是梁啟超先生在史學理論方面的代表作。汪洪亮博士帶著我們一起讀《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了解近現代史風云人物梁啟超先生,梳理兩書的亮點與價值,幫助我們迅速把握兩本書的精髓。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目錄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導讀
中國歷史研究法
自序
**章 史之意義及其范圍
第二章 過去之中國史學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說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與鑒別
第六章 史跡之論次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緒論
總論
**章 史之目的
第二章 史家之四長
第三章 五種專史概論
分論一 人的專史
**章 人的專史總說
第二章 人的專史的對象
第三章 作傳的方法
第四章 合傳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譜及其做法
第六章 專傳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論二 事的專史(略)
分論三 文物的專史
**章 文物專史總說
第二章 政治專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經濟專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專史及其做法
第五章 文物專史做法總說
分論四地方的專史(略)
分論五斷代的專史(略)
跋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節選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導讀 汪洪亮 梁啟超在近代中國簡直是個“超人”。除了我們熟知的他在政治及宣傳領域的成績,他在學術與思想方面的貢獻同樣令我們景仰。他是西學東漸和中國學術近代轉型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新史學”,是中國史學現代轉型的重要分野。他晚年撰寫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深刻影響了數代學者,不僅與當時各派學人聲息相通,且給后來治史者深深的啟迪。我們今日在學術研究中的諸多理念和方法,大多能在他的著作中找到“歷史的先聲”。他的真知灼見至今仍余音繞梁,回響不絕。 一、梁啟超其人其學 梁啟超這個名字,在很多讀者的心目中一定不會陌生。在近代中國,除了孫中山、毛澤東等政治領袖之外,名氣與影響達到梁啟超程度者,估計難以找到第二人。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在其《三十自述》中,梁啟超寫道:“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實太平天國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后一年,普法戰爭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贝朔硎鲆馕渡铋L。梁啟超把自己的出生年月與中外重大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一方面可見那個時代之變動激蕩,另一方面可見他本人的非凡抱負,對自己來到世間可以干一番事業的期許。 梁啟超一生歷經晚清民國,涉足政學兩界,在兩個領域都做出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在那個波詭云譎的變動時代,他簡直是光芒萬丈!他頭頂的“帽子”之多,涉及的領域之廣,投入政治運作之深,恐怕在近代學界難以找出第二人了。他的名號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輿論家……每個名號,都名副其實、當仁不讓。他是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文學革命、史學革命的理論倡導者與實踐者。他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其罕見的百科全書式學者,游刃有余于政學之間,且都取得巨大成就。 梁啟超天資聰穎,常開風氣之先,領風騷之極。他自小便有神童之稱,“六歲后就父讀,受中國略史,五經卒業。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2歲即中秀才,17歲再中舉人。18歲時,他在父親陪同下入京參加會試,因朝中守舊派勢力排斥新思潮,不幸落第。同年,在友人的引薦下,梁啟超結識了康有為,一番交談后,大為“感服”,“乃北面執弟子禮”,拜入康氏門下,自此走上了改良維新之路,也因此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康梁”并稱的佳話。1895年,梁啟超協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先后領導強學會,創辦了《萬國公報》《時務報》,著《變法通議》,成為那時中國*有影響的宣傳家。1898年,他入京協助康有為發動戊戌變法(亦稱之為“康梁變法”),倡導君主立憲,奈何守舊勢力阻撓,僅僅持續一百余日就失敗了,康梁等人倉皇逃亡。旅居日本期間,梁啟超先后創辦了《清議報》《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與孫中山、汪精衛等人主持的《民報》針鋒相對,你來我往,掀起一場“口水戰”。辛亥革命后,梁啟超一度支持袁世凱,主張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并,與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隨著袁世凱意欲復辟帝制,梁啟超奮筆疾書,寫出《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力倡民主共和,聯合學生蔡鍔舉旗反袁“護國”!昂閼椈实邸辈蛔惆偃斩鴼馀⿺溃簡⒊兄霸僭旃埠椭Α。1917年11月,段祺瑞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因此辭職。他在政治活動中盡管盡心盡力,但“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對國內政治感到非常失望,決心棄政議學。 五四前夕,梁啟超出游歐洲,旅居巴黎,得知中國代表擬在巴黎和會上簽署不平等條約,即警告國內政府萬勿妥協賣國,并函告報館及北大。五四運動之發生,梁啟超實際上擔任了“幕后指揮” 的角色。他逐漸棄政從教,著書立說,倡導舊學整理與新知傳播。自1922年起,梁啟超開始在清華兼課,此外,還在南開大學、北京師大、東南大學等學校講學,特別是在1921—1923年間,他曾先后到濟南、上海、蘇州、南京、長沙、武昌等地巡回作學術報告,“被各學校學生包圍,幾乎日日免不了講演”。1925年,梁啟超被聘為清華國學院導師,與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合稱為“清華四大導師”。梁啟超晚年一大半時間都在講壇中度過,也恰恰印證了他常說的那句話:“戰士死于沙場,學者死于講座!笔捁珯嘟淌谠f:“倘使天假之年,能如黃梨洲之年登八秩,則其對吾國之學術,當有空前之貢獻! 值得慶幸的是,梁啟超為中國培養了不少人才,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其兒女個個優秀,后來大多成為杰出人才,如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員;次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學家,后來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其妻為林徽因;三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學家,后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女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曾任北大圖書館副館長;八子梁思禮,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梁門弟子也大部分成為學界名流。如在清華期間招收的學生有徐中舒、吳其昌、姚名達、陳守實、楊鴻烈、謝國幀、周傳儒、高亨、姜亮夫、劉節、吳金鼎、戴家祥、馮國瑞、陸侃如、張蔭麟、容庚、蔣天樞、張致遠、黎東方等。此外,學生中還有蔣百里,曾在日本陸軍大學畢業考**名,為梁的拜門弟子, 后來當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徐志摩也是梁的拜門弟子,其詩風行一時。 梁啟超的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豐碩建樹,尤以史學研究成績*為顯著。晚年,梁氏在清華國學院擔任教席時,指導的范圍就有“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中國史”“史學研究法”“中國文學”“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東西交流史”等,可見其治學領域之寬廣。梁啟超一生勤奮,筆耕不輟,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占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平均每年寫作近40萬字,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在那個完全手寫的年代,創作量如此之大,而其政治生活又如此豐富,其運籌思考及表達寫作的能力是多么驚人!茲列舉其部分著述,以窺概貌,如《清代學術概論》《新民說》《中國歷史研究法》及《補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李鴻章傳》《曾國藩傳》《新民說》《少年中國說》《中國文化史》等,以及散見于不同報章上的文章、詩歌、小說等,涉及各個領域。 盡管梁啟超于學無所不窺,但他*為重要的學術成就還是在史學方面。據梁啟超本人所言,“我自己素來嗜好史學”。他的好友林志鈞也說:“知任公者,則知其為學雖數變,而固有其堅密自守者在,即百變不離史是觀已。其髫年即喜讀《史記》《漢書》,居江戶草《中國通史》,又欲草世界史及政治史、文化史等,所為文如《中國史敘論》《新史學》及傳記學案,乃至傳奇小說,皆涵史性!睋Q言之,盡管梁啟超治學涵蓋甚廣,但他一直以史學為學術志業。我們如果認真梳理梁啟超的一生著述,不難發現其中大部分都可劃入史學的范疇。在學術思想史方面,有《先秦政治思想史》《先秦學術年表》《老子哲學》《孔子》《墨子學案》《儒家哲學》《戴東原哲學》《陰陽五行學說的來歷》《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在史學理論方面,有《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等;文化史方面,有《中國文化史》《近代學風的地理分布》等;在社會史方面,有《太古及三代載記》《春秋載記》《戰國載記》《社會組織編》等;在文獻學方面,有《古書真偽及其年代》《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要籍解題及其讀法》等;在民族宗教史方面,有《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等;在文學史方面,有《屈原研究》《詩圣杜甫》《陶淵明》《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等,如此可見史學為其學術重心一語所言非虛,而且在史學的各個領域都有重要建樹。今人所謂“專家之學”,固守雷池,此疆彼界,較之任公,難免形穢。 在史學領域,梁啟超的*大貢獻為新史學。1901—1902年,梁啟超先后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是國內為新史學發聲的**人。何謂“新史學”?與舊史學相比,新史學新在哪里? 梁啟超認為,舊史學即封建史學,存在“四弊”“二病”“三難”。所謂“四弊”,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這就使得史家撰寫出來的歷史存有“二病”,即“能鋪敘而不能別裁,能因襲而不能創作”。這就導致讀者在閱讀歷史著作時存在“三難”,即難讀,難別擇,難有感觸。質言之,梁氏認為舊史學的根本弊端在于以帝王政治為中心,以朝廷、權貴為服務對象,而與平民百姓無甚關聯,“二十四史即二十四姓之家譜”一語所言之意即在此。 那么,梁啟超高呼的新史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批判、反思舊史學。在近代中國面臨亡國滅種之危機的大背景下,僅僅服務一家一姓的舊史學,已經不能適應中國近代轉型需要,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來增強民族責任感和鼓舞愛國心。他明確表示:“學問是拿來致用的,不單是為學問而學問而已!碧貏e是歷史學,因其自身的特性,它應當讓現實生活中的百姓了解民族的歷史變遷和事跡,以求索民族自強之道。為此,梁啟超提出:“今日欲提倡民族主義,使我四萬萬同胞立于此優勝劣敗之世界乎?則本國史學一科,實為無老無幼無男無女無智無愚無賢無不肖所皆當從事,視之如渴飲饑食,一刻不容緩者也。”舊史學既然無法滿足這個現實需要,那么“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救,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他把建立新史學置于拯救民族、國家的頭等地位。 既然我們的學問弊端叢生,就須采擷他學之長。梁啟超堅定地認為:“欲強吾國,則不可不博考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道,匯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睘榫褔,他專門撰寫《越南亡國史》《朝鮮亡國史略》等,通過敘述他國之失敗的歷史,來給我國當時之社會提供借鑒,旨在喚起面臨瓜分危機的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和責任感。 為此,梁啟超廣泛涉獵西方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的相關著作,如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吾視其方*適于今日之中國者,其唯盧梭先生之《民約論》乎?”主權在民、平等、自由等學說,使他認識到歐美國家迅速發展即是得益于此,除非國民有國家意識,否則民族獨立是妄談,因此養成我國民的國家觀是當務之急。之后,梁研讀日本民族如何在明治維新后迅速崛起的這段歷史時,他深刻地認識到,國民素質的提高、民族觀念的建立于國家是何等的重要,這樣才能掃除以往民眾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的傳統陋習。這就促使他將西方的民族國家觀念、史學概念方法引入中國,建立新史學,以期實現民族本位的歷史觀,發揮歷史的資鑒功能。 總而言之,梁啟超在史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是建立了新史學,具體表現為:一是批判和反思中國傳統史學,二是引進西方的史學概念和方法。因此,他也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中國現代史學的拓荒者。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著名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第1人”。于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非常顯著。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李鴻章傳》《王安石傳》《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 汪洪亮,四川大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后,現為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邊疆學術史等。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課題和特別資助課題。先后在《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多篇,出版專著有《民國時期的邊政與邊政學》《民國時期邊疆教育文選》等多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