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考研數(shù)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
-
>
神農(nóng)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二十四史天文志校注(上中下)
-
>
聲音簡史
-
>
浪漫地理學:追尋崇高景觀
氣象防災減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955632
- 條形碼:9787502955632 ; 978-7-5029-556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氣象防災減災 內(nèi)容簡介
《氣象防災減災/現(xiàn)代氣象業(yè)務叢書》介紹了自然災害和氣象災害的概念與內(nèi)涵,概述了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種類、影響及其分布特征,分析了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致災因子(包括氣象和非氣象因子),闡述了致災氣象因子的監(jiān)測及致災臨界氣象條件研究方法和模型。并在識別災害風險的基礎上,介紹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區(qū)劃的思路、方法、模型,以及氣象災害調(diào)查和評估的指標、內(nèi)容、方法!稓庀蠓罏臏p災/現(xiàn)代氣象業(yè)務叢書》還從氣象災害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防御措施以及科研、人才隊伍、國際合作等方面介紹了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防范和保障體系,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組織實施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氣象防災減災/現(xiàn)代氣象業(yè)務叢書》可供從事氣象防災減災和災害風險管理的業(yè)務、管理和研究人員參考。
氣象防災減災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我國氣象災害概況及影響
1.1.1 我國氣象災害主要特征
1.1.2 氣象災害對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影響
1.2 氣象防災減災的發(fā)展
1.2.1 我國歷史上的自然災害及影響
1.2.2 我國自然災害防御思想的發(fā)展
1.2.3 我國氣象災害防御的發(fā)展歷程
1.2.4 國外氣象防災減災綜述
1.3 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現(xiàn)狀和發(fā)展
1.3.1 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現(xiàn)狀
1.3.2 氣象防災減災面臨的需求和挑戰(zhàn)
1.3.3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主要任務
1.4 氣象防災減災的工作理念和發(fā)展方向
1.4.1 氣象防災減災的工作理念
1.4.2 氣象防災減災的發(fā)展方向
第2章 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種類、特征及其影響
2.1 自然災害與氣象災害的基本概念
2.1.1 自然災害
2.1.2 氣象災害
2.1.3 災害鏈
2.2 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時空特征及其影響
2.2.1 臺風
2.2.2 暴雨洪澇
2.2.3 暴雪
2.2.4 寒潮
2.2.5 大風
2.2.6 沙塵暴
2.2.7 低溫冷(凍)害
2.2.8 高溫
2.2.9 干旱
2.2.10 雷電
2.2.11 冰雹
2.2.12 霜凍
2.2.13 霧
2.2.14 霾
2.2.15 冰凍
2.2.16 酸雨
2.3 氣象次生災害
2.3.1 城市氣象災害
2.3.2 農(nóng)業(yè)氣象災害
2.3.3 林業(yè)氣象災害
2.3.4 水文氣象災害
2.3.5 地質(zhì)氣象災害
2.3.6 海洋氣象災害
2.3.7 交通氣象災害
2.3.8 航空氣象災害
2.3.9 電力氣象災害
2.3.10 環(huán)境氣象災害
2.3.11 生態(tài)氣象災害
2.4 空間天氣災害
2.4.1 基本概念
2.4.2 主要影響
2.4.3 幾個空間天氣災害案例
第3章 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瞀
3.1 我國氣象災害成因的復雜性
3.1.1 致災因子
3.1.2 承災體
3.1.3 孕災環(huán)境
3.2 影響我國氣象災害的主要因子
3.2.1 暴雨洪澇
3.2.2 干旱災害
3.2.3 雪災
3.2.4 冰凍災害
3.2.5 沙塵暴災害
3.2.6 農(nóng)業(yè)氣象災害
3.2.7 地質(zhì)氣象災害
3.2.8 交通氣象災害
3.2.9 海洋氣象災害
3.3 致災臨界氣象條件
3.3.1 致災氣象因子監(jiān)測
3.3.2 致災臨界氣象條件確定方法
3.4 我國主要氣象災害預報模型
3.4.1 暴雨洪澇模型
3.4.2 城市暴雨內(nèi)澇模型
3.4.3 地質(zhì)災害模型
3.4.4 農(nóng)業(yè)氣象災害模型
3.5 我國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和信息發(fā)布
3.5.1 氣象災害綜合監(jiān)測
3.5.2 氣象災害預報預警
3.5.3 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信息發(fā)布
第4章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區(qū)劃
4.1 氣象災害等級劃分
4.1.1 氣象災害等級劃分原則
4.1.2 氣象災害等級劃分實例
4.2 自然災害風險
4.2.1 自然災害風險定義
4.2.2 與災害風險有關的因素
4.2.3 風險分析
4.2.4 自然災害風險表達式
4.2.5 國內(nèi)外風險評估模型評述
4.3 氣象災害實時風險評估
4.3.1 氣象災害預報及其風險評估模型
4.3.2 美國HAZUS評估模型
4.3.3 深圳市星海名城社區(qū)積澇風險及防御明白卡
4.3.4 渫陽高新區(qū)洪災經(jīng)濟損失評估
4.3.5 基于氣象災害預報和歷史災損資料的風險評估思路
4.3.6 分布函數(shù)評估法
4.3.7 歷史情景類比法(歷史相似評估法)
4.3.8 致災因子與災損相關型風險評估模型
4.3.9 多種災害風險綜合評估
4.4 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
4.4.1 風險區(qū)劃的思路和方法
4.4.2 概率密度分布函數(shù)
4.4.3 FisherGumbel分布的應用
4.4.4 基于信息擴散的風險評估模型
4.4.5 基于物理模型的風險區(qū)劃方法
4.4.6 精細歷史氣象資料的獲取方法
4.4.7 鄂西南電線履冰區(qū)劃
4.4.8 小麥氣象災害綜合風險區(qū)劃
第5章 氣象災害調(diào)查和評估
5.1 氣象災害調(diào)查
5.1.1 氣象災情調(diào)查
5.1.2 致災氣象條件的調(diào)查
5.1.3 預報預警服務情況調(diào)查
5.1.4 氣象防災減災能力調(diào)查
5.1.5 氣象災害主要調(diào)查和收集方法
5.2 氣象災害評估
5.2.1 氣象災害評估的內(nèi)涵和意義
5.2.2 氣象災害評估的內(nèi)容和特點
5.2.3 氣象災害評估基本原則
5.2.4 氣象災害評估指標體系
5.2.5 氣象災害評估方法
5.2.6 氣象災害綜合評估系統(tǒng)
5.2.7 美國災害氣象服務評估
第6章 氣象災害綜合防范
6.1 氣象災害應急管理
6.1.1 突發(fā)事件
6.1.2 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6.1.3 我國氣象應急管理體系
6.1.4 國外典型國家的應急管理體系
6.2 氣象防災減災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
6.2.1 氣象法
6.2.2 氣象災害防御條例
6.2.3 氣象災害防御規(guī)劃
6.2.4 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6.2.5 氣象災害防御政策環(huán)境
6.2.6 氣象防災減災標準體系
6.2.7 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
6.3 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
6.3.1 國家和地方應急指揮機制
6.3.2 氣象災害防御制度
6.3.3 氣象災害防御職責
6.3.4 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lián)絡員會議制度
6.3.5 地方氣象災害防御指揮機構
6.4 氣象災害綜合防御過程
6.4.1 社會預防過程
6.4.2 氣象預警過程
6.4.3 社會組織過程
6.4.4 社會抗災過程
6.4.5 社會救助過程
6.5 氣象防災減災科學普及
6.5.1 加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的必要性
6.5.2 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工作現(xiàn)狀
6.5.3 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產(chǎn)品
6.5.4 氣象防災減災國民教育
6.5.5 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工作任務
6.6 氣象災害防御案例分析
6.6.1 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防御
6.6.2 貴州望謨“6·6”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防御
6.6.3 北京“7·24”城市暴雨防御
第7章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7.1 臺風災害防御
7.1.1 防臺風工程體系
7.1.2 臺風防御非工程性措施
7.1.3 臺風防御指引
7.2 暴雨洪澇災害防御
7.2.1 防御暴雨洪澇工程性措施
7.2.2 暴雨洪澇監(jiān)測預警
7.2.3 暴雨洪澇災害防御指引
7.3 雪災防御
7.3.1 雪崩防御工程
7.3.2 道路雪災防御工程
7.3.3 牧區(qū)雪災防御工程
7.3.4 雪災防御非工程性措施
7.3.5 雪災防御指引
7.4 寒潮災害防御
7.4.1 寒潮大風防御措施
7.4.2 寒潮凍害防御措施
7.4.3 寒潮雪災防御措施
7.4.4 寒潮雨凇防御措施
7.4.5 寒潮避險防御指引
7.5 風災防御
7.5.1 大風防御指南
7.5.2 龍卷風防御指南
7.5.3 風災防御工程
7.6 沙塵暴防御
7.6.1 沙塵暴防御工程
7.6.2 沙塵暴防御非工程性措施
7.6.3 沙塵暴防御指引
7.7 冰凍災害防御
7.7.1 道路結冰防御指引
7.7.2 輸電線路結冰防御
7.8 高溫熱浪災害防御
7.8.1 高溫防范措施
7.8.2 特殊人群安全度夏措施
7.9 干旱災害防御
7.9.1 干旱防御指引
7.9.2 氣象干旱防御保障工程
7.9.3 人工增雨和節(jié)水蓄水工程
7.10 雷電災害防御
7.10.1 雷電災害防御指引
7.10.2 雷電災害防御非工程性措施
第8章 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8.1 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領導
8.1.1 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領導機構
8.1.2 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響應機制
8.1.3 制定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guī)劃
8.1.4 嚴格落實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責任制
8.1.5 建立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xié)調(diào)機制
8.2 氣象災害防御法制和標準
8.2.1 構建完備的氣象災害防御法律框架體系
8.2.2 制定氣象災害防御標準和規(guī)范
8.2.3 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行政執(zhí)法
8.3 氣象災害防御科技創(chuàng)新
8.3.1 加強氣象災害防御技術的科技攻關
8.3.2 提升氣象災害防御科技支撐能力
8.3.3 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
8.4 氣象災害防御人才隊伍
8.4.1 加快建設專群結合的氣象災害防御隊伍
8.4.2 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專家和管理隊伍建設
8.4.3 加強防災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8.4.4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人才培訓模式
8.5 氣象防災減災經(jīng)費投入機制
8.5.1 加大氣象防災減災經(jīng)費投入
8.5.2 優(yōu)化防災減災的投資比例
8.5.3 拓寬氣象防災減災經(jīng)費籌集渠道
8.5.4 推動氣象災害保險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8.6 氣象災害防御國際合作
8.6.1 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
8.6.2 緊密聯(lián)系周邊國家
8.6.3 完善雙邊科技合作機制
附錄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fā)布與傳播辦法
參考文獻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經(jīng)典常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