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人與海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世界經典文學名著系列注音版:小婦人(九品)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
>
中考現代文閱讀答題必備公式(備考2023)
-
>
米·伊林十萬個為什么(導讀版)
-
>
經典閱讀:青少年人文素養叢書--話本選
詩意同行:追尋教育理想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162983
- 條形碼:9787536162983 ; 978-7-5361-629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意同行:追尋教育理想國 內容簡介
本書從哲學的層面深入探討了教育的問題。追溯教育的源頭,探索人的存在于發展作為教育存在與發展的根本,以審視當下的教育帶動對兩種關系所產生的教育圖景的思考,初步建構起體現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文化模型。
詩意同行:追尋教育理想國 目錄
一、追尋理想國
二、尋找教育理想國
(一)柏拉圖的教育理想國
(二)孔子的教育理想國
(三)尼爾的教育理想國
(四)陶行知的教育理想國
(五)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國
三、成長案例:我之所遇
(一)永遠的方老師
(二)那個靜待花開的夜晚
(三)靈感在夢中降臨
第二章 探索:教育因人而存在
一、人是什么樣的存在
(一)人是世界萬物的靈魂
(二)人在與環境相處中成長
(三)成長案例:我之所為
二、教育因人而存在
(一)人讓教育獲得存在的意義
(二)人的現時性決定教育屬于未來
(三)成長案例:我之所行
第三章 辨析:教育的兩種關系
一、我們的教育怎么啦
(一)教育的多元焦慮
(二)教育是否切切實實存在著
(三)案例:我之所思
二、兩種關系的教育圖景
(一)“我一它”關系和相應的教育圖景
(二)“我一你”關系和相應的教育圖景
(三)案例:我之所獲
……
第四章 借鑒:教育理想國之他山之石
第五章 探索:“同行”教育理想
后記
詩意同行:追尋教育理想國 節選
《詩意同行:追尋教育理想國》: 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創造性地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并在帕夫雷什中學踐行了他的教育理想。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所領導的那所普通的農村十年制學校——帕夫雷什中學進行了長達30年的“教育實驗”,他既是校長,又是任課教師,還當班主任;既是教育實踐家,又是教育科學研究專家。這讓他得以全面考察教育現象,把學校工作中錯綜復雜的現象放到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關系當中進行綜合的研究。他的教育著作,既有鮮明的觀點和理論的高度,又有大量生動活潑的事例,被人譽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人生幸福、精神豐富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他推行公民精神教育,讓學生學會心中有他人、以德報怨、熱愛勞動、善良仁愛以及與壞人壞事做斗爭。他帶領學生去郊游,一課一課地把孩子們領到大自然之中,跟孩子們一起學習用詞語表達事物和現象的細微差別,孩子在大自然的游學中學會了觀察思考和連貫地表達思想,思維和情感達到統一。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引領教師進行深入兒童思維奧秘的集體科研活動,上游覽課,編寫上游覽課的書籍,到大自然當中尋找智慧的源泉。 蘇霍姆林斯基善于捕捉每一個教育現象,然后開展研究,再實施智慧的教育。針對學生智力發展的不平衡,他提出學校要達到三項具體要求:一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門特別喜愛的學科;二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項入迷的課外制作活動;三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他自己愛讀的書。閱讀和勞動在帕夫雷什中學得到無與倫比的重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外閱讀是“智力生活的指路燈”、“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途徑,只有閱讀,才能讓學生從“學習困難”中解放出來,獲得學習的興趣和智力的發展;帕夫雷什中學的勞動教育富有特色,這些勞動措施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成為發展智力和促進個性才能自由發展的基地,成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學生的養蜂小組,取得了比農莊一般產量高達10倍的蜂蜜產量;育種小組的學生,為全區培育了一種含蛋白質更高的小麥品種;有的學生在六年級就學會了果樹嫁接的技術,連生物老師也為學生的創造性感到驚異。所有八年級學生都會操縱內燃機、微型汽車和摩托車,其中75%的人能夠正式駕駛汽車和拖拉機,而九至十年級的學生都會開拖拉機。學生在勞動中掌握了勞動的本領,獲得了勞動的智慧,也收獲了幸福生活的要領。帕夫雷什中學讓學生走上了成為幸福人的康莊大道。 同時,蘇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給教師提出大量寶貴的建議,如“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怎樣使檢查家庭課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不要把學習之母變成后娘”、“怎樣檢查練習本”“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系失調”“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怎樣發展兒童的思維和智力”“怎樣培養記憶力”“怎樣培養腦力勞動中的自我紀律”“要思考,不要死記”“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等,先進的教育理念跟鮮活的教育案例融合在一起,他把教師也帶上了教育研究的幸福大道。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所建構的教育“理想國”,各有不同,各具特色,深入分析,基本上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理想化特征。理想是出于對現實的洞察和反思,柏拉圖目擊了雅典體制的反復和價值觀的混亂,尤其是自己的老師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讓柏拉圖意識到要杜絕世間的罪惡,就必須由正確的哲學——“善念論”來統領國家。人的天賦素質的差異,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轉向,這個艱難的素質提升過程,必須有合適的教育課程和教育方式來培養。孔子認為禮崩樂壞的社會需要靠培養懂“仁”“禮”的君子來重建,因此他致力于培育和扶持君子。尼爾感受到大人的意愿對孩子的控制和誤導,認為望子成龍的父母或自以為是的教育者的刻意智慧只會造就一些機器人,因而提出與其培育不快樂的學者,不如培育快樂的清道夫的大膽想法,在夏山學校推行一系列打破常規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重獲自由、自信,在自己治理自己的過程中學會了自覺與自主。陶行知對教育脫離現實生活、學校教育脫離生活教育的狀況深惡痛絕,對不顧學生和社會需要的注入式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并身體力行地推動教育改革,實現了普及民眾教育的理想。蘇霍姆林斯基深入體察每個孩子的發展需要,敏銳地覺察后進生的內心渴求,探索出科學而又不囿于常規的教育方法,尋找到一個又一個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秘訣”。理想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這是建構教育理想國藍圖的根本要素。 ……
詩意同行:追尋教育理想國 作者簡介
阮美好,廣東陽春人,文學學士,教育碩士,廣東省特級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東莞市東城虎英小學常務副校長。1990年畢業于江門五邑大學中文系,先后任教中小學語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小學語文教育和教育管理。曾獲東莞市小學語文課程實驗先進教師、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南粵教壇新秀、廣東省教育系統名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寶鋼杯”全國杰出中小學中青年教師、廣東省教師工作室主持人、東莞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等稱號,是廣東省新一輪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教育家培養對象。先后參與撰寫《名師談高效課堂》《名師教學風格的多維度解讀》《吳忠豪與小學語文名師磨課》等書籍。2014年2月編著出版名師工作室研究成果《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2018年12月出版研究成果專著《語文教師教什么——基于語文教學的文本解讀研究》。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