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xué)
-
>
(文學(xué))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xué):那些家長
-
>
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
-
>
教養(yǎng)升級(全四冊)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最好的養(yǎng)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說話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5749191
- 條形碼:9787505749191 ; 978-7-5057-4919-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好的養(yǎng)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說話 本書特色
【權(quán)威性】 本書作者蔡中元為心理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問題專家,知乎大V,青少年心理輔導(dǎo)時數(shù)超千小時,實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 【易讀性】 本書邏輯清晰,循序漸進地向讀者論述了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有理論,有實踐,有事例。內(nèi)容實用,文字通俗流暢,讓人有持續(xù)閱讀下去的欲望和興趣。 【實用性】 本書中列舉了表達自身憤怒和應(yīng)對孩子憤怒的多種方法,還有如何講道理,提要求,如何鼓勵與批評等。這些方法不僅能讓父母運用在親子教育領(lǐng)域中,同時,對父母本人的情緒也會起到安撫和疏導(dǎo)的作用,更可以將這些方法靈活運用到其他人際交往中,有利于父母自身的個人成長。
最好的養(yǎng)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說話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分七章, 內(nèi)容包括: “不好好說話”的巨大破壞力 ; “好好說話”: 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情 ; 教你怎樣合理“發(fā)脾氣” ; 承認并接納情緒的存在 ; “好好說話”: 增加改變的可能性等。
最好的養(yǎng)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說話 目錄
1-1 好好說話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
1-2 言語的傷害有多常見
1-3 言語傷害有多嚴重
1-4 我們?yōu)槭裁床粫煤谜f話
第二章 “好好說話”: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情
2-1 “先定立場”讓我們站到孩子的對立面
2-2 “道德評判”常常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好意
2-3 動之以情比曉之以理管用
2-4 負面情緒一定是不好的嗎?
2-5 看見基因的力量,尊重和接納孩子的天性
2-6 情境的力量可能大于自我控制的力量
第三章 教你怎樣合理“發(fā)脾氣”
3-1 我們都受困于我們的主觀性
3-2 你是“災(zāi)難預(yù)言家”嗎?
3-3 不沖著孩子發(fā)脾氣
3-4 表達你的生氣不等于發(fā)脾氣
3-5 想發(fā)脾氣的時候先暫停一下
3-6 讓生氣保持潔凈的方法一:關(guān)心自己的情緒狀況
3-7 讓生氣保持潔凈的方法二:懸擱先定立場
3-8 避免將孩子的“不良言行”道德化
3-9 簡潔明了地向孩子表達你心中“潔凈的生氣”
3-10 你還需要告知孩子這么做/不能這么做的原因
3-11 恰當(dāng)?shù)乇磉_自己的憤怒
第四章 承認并接納情緒的存在
4-1 給予鬧情緒的孩子以理解和幫助
4-2 有些話要盡量少說或者不說
4-3 滿足孩子情緒背后的需求
4-4 借父母之口說孩子的情緒
4-5 靜默地陪伴而非冷眼旁觀
4-6 警惕孩子深陷情緒的牛角尖
第五章 “好好說話”:增加改變的可能性
5-1 把大道理講得孩子能明白才行
5-2 我們的要求和心情一樣飄忽不定
5-3 別把 的標(biāo)準當(dāng)作是常態(tài)要求
5-4 不以“愛”的名義限制孩子的自由
5-5 適宜的愛是什么?
5-6 怎么好好地對孩子提要求
5-7 嚴格而非嚴厲地向孩子提要求
5-8 讓情境來改變?nèi)?br />
第六章 怎么讓孩子的改變 加穩(wěn)定而持久
6-1 我們應(yīng)該對孩子進行物質(zhì)獎勵嗎?
6-2 我們要怎樣表揚/批評孩子?
6-3 怎么讓孩子在挫折中保持自信
6-4 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第七章 怎樣和孩子好好聊天
7-1 不要從嚴肅的話題開始
7-2 享受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7-3 先別急著堵住孩子的嘴巴
7-4 別總想著要教育孩子
7-5 利用開放式的提問推進談話
后記 家庭教育的迷思
參考文獻
最好的養(yǎng)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說話 節(jié)選
《*好的養(yǎng)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說話》: 看到孩子把臟鞋子穿進家里—— 對自己孩子:“你看你這么不講衛(wèi)生,去把鞋子換了再進來。” 好好說話:“去把鞋子換了再進來。” 對別人孩子:“沒關(guān)系,我們也都是直接踩進來的(其實并沒有)。” 飯桌上,孩子不吃飯了—— 對自己孩子:“你這孩子怎么那么挑食,真難養(yǎng),知道爸媽賺錢做飯多辛苦嗎?不準挑食,把飯給我吃完。” 好好說話:“不行哦,飯要吃完。” 對別人孩子:“不愛吃是嗎?那你想吃什么?阿姨給你重新做。” 孩子們在一起玩,父母在旁邊看—— 對自己孩子:“你看你總是挑食,瘦得像只猴子,小明比你壯多了。” 好好說話:(這個時候閉上嘴巴就是好好說話。) 對別人孩子:“小明長得真是帥,又壯實(其實有點肥)。” 出去游玩,孩子到處逗留—— 對自己孩子:“你怎么那么慢啊,別那么調(diào)皮,我們要去下一個地方了,快點跟上。” 好好說話:“我們要去下一個地方了,快點跟上。” 對別人孩子:“沒關(guān)系噢,阿姨等你噢。” 逛街的時候孩子要去游樂場玩—— 對自己孩子:“游樂場不好玩,你都那么大了,那是給小屁孩玩的,我們還要趕回家,沒時間去玩了(倒是有時間逛街)。” 好好說話:“我們還要趕回家,沒時間去玩了。” 對別人孩子:“可是我們來不及回家了,要不今天不去玩,我給你買冰激凌吃。” 對比“對自己孩子”“對別人孩子”和“好好說話”三種說話模式,很明顯我們對別人家的孩子比對自己的孩子似乎更溫柔、更友善、更寬容。我當(dāng)然并不提倡這種“對別人孩子”的說話方式,因為這種方式用“縱容”來形容更準確一些,這是一種培養(yǎng)熊孩子的教育模式。有人和我開玩笑說,你不懂,我們這是要把別人的孩子慣壞,好讓自己的孩子以后更有競爭力。玩笑歸玩笑,這說明大家其實意識到“縱容”和“溺愛”的教育方式對小孩有許多害處,但對自己的孩子卻常常矯枉過正,反而過于嚴厲苛刻,甚至橫加指責(zé)。這樣的對比也給我們提了個醒,以后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想一想我們對待別人孩子的態(tài)度,兩者一對比,你可能就會意識到自己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有多么糟糕。 你可能會覺得采用“對自己孩子”的說話模式很正常,也很常見,大家都是這么做的。但“正常”和“常見”并不意味著健康,我們也不能因為它“正常”而放任自流。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跟老師反駁,因為其他同學(xué)上課說話了,所以我也可以說話,這是不對的。同樣,一個打罵小孩的家長理直氣壯地說,因為其他人都是這么教育小孩,所以我也這么做,也是不對的。簡言之,大家都這么做,不代表這么做就是正確的。而且所謂“大家都這么做”的理由,能給我們帶來一種“至少沒做得比別人差”的錯覺,讓我們更加心安理得地任由我們的性子對孩子惡語相向,從這點看來我們比孩子更像孩子。孩子的任性有父母約束,而我們的任性沒有人可以約束。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在接受各種教育讓自己變成這個社會滿意的模樣。教師也需要經(jīng)過師范學(xué)院的系統(tǒng)學(xué)習(xí),至少也要通過教師資格測試才能從事教育工作。而當(dāng)孩子生下來,父母通常沒有任何培訓(xùn)就直接上崗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jīng)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
最好的養(yǎng)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說話 作者簡介
蔡中元,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xué),心理教育工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晉江市未成年人心理輔導(dǎo)站心理咨詢師,青少年心理輔導(dǎo)時數(shù)超千小時,知乎“教育心視界”專欄作者,專欄關(guān)注10000。熱愛寫作和心理科普,長期關(guān)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親子教育領(lǐng)域的發(fā)展與研究。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xué)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