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洞見不一樣的自己 讓你少走彎路的60個智慧錦囊
-
>
(文學)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
-
>
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選集:暖愛(黃皮)
-
>
明天,我想重新喜歡上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41458
- 條形碼:9787559641458 ; 978-7-5596-4145-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少有人走的路 本書特色
《少有人走的路》升級版全新上市! 一本人人可讀,人人可受益的心靈讀物。 連續10年全國各大書店心靈勵志類暢銷書排行榜前3名。 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名著,出版后雖未作任何宣傳,但經人們口耳相傳,迅速暢銷起來。它曾在美國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創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少有人走的路 內容簡介
或許在我們這一代,沒有什么書能像《少有人走的路》這樣,給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帶來如此巨大的沖擊。僅在北美,其銷售量就超過了700萬冊,被翻譯成23種以上的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它停駐了近20年的時間。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毫無疑問,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紀錄,而且,至今長盛不衰。 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本書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它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它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 目錄
前 言
**部分 自律
問題和痛苦
推遲滿足感
子不教,誰之過
解決問題的時機
承擔責任
神經官能癥與人格失調癥
逃避自由
忠于事實
移情:過時的地圖
迎接挑戰
隱瞞真相
保持平衡
抑郁的價值
放棄與新生
第二部分 愛
愛的定義
墜入情網
浪漫愛情的神話
再談自我界限
依賴性
精神貫注
“自我犧牲”
愛,不是感覺
關注的藝術
失落的風險
獨立的風險
投入的風險
沖突的風險
愛與自律
愛與獨立
愛與心理治療
愛的神秘性
第三部分 成長與信仰
信仰與世界觀
科學與信仰
凱茜的案例
馬西婭的案例
特德的案例
嬰兒與洗澡水
第四部分 恩典
健康的奇跡
潛意識的奇跡
好運的奇跡
恩典的定義
進化的奇跡
開始與結束
熵與原罪
邪惡的問題
意識的進化
力量的本質
俄瑞斯忒斯的傳說
對恩典的抗拒
迎接恩典降臨
后 記
附 錄 25 周年版序言
少有人走的路 節選
第二部分愛 愛的定義 自律能夠讓我們承受問題帶來的痛苦,并*終解決問題;而心靈在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會不斷地成長和成熟。 所以,自律是人們心靈進化*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們為什么愿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愛,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我們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也很難觸及它的本質。關于愛的研究,是心理學界*艱難的課題之一。要嘗試了解愛的本質,我們就需要涉足一個神秘的領域。愛的概念實在太博大、太精深了,無法用言語徹底解釋清楚。盡管我相信這一部分內容很有價值,但我也清楚,我筆下的文字不可能完全涵蓋愛的真諦。 迄今為止,不曾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這就足以證明“愛”的神秘了。有人把愛分成許多種:肉體之愛、精神之愛、手足之愛、完美的愛、不完美的愛,等等。在此,我冒昧地給所有愛的種類,下一個相對完整的定義——盡管我深知這樣的定義不可能完美無缺。我的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在對這個定義展開詳細闡述之前,我必須做幾點說明:首先,“心智成熟”這個字眼,可能會使人聯想到宗教意義上的愛。 篤信科學的人往往對此不以為然。但我的定義并非來自宗教思想,而是來自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和多年的自我反省。在心理治療中,愛的重要性無可比擬,然而大多數患者卻并不清楚愛的本質,他們對愛的理解似是而非。有一位年輕的男患者,他膽小怕事,性格拘謹而內向。他對我說:“母親對我的愛太深了!她因為怕我在外面受到傷害,從上小學*天開始,就天天開車接送我上下學,直到高中三年級時,她仍不肯讓我坐校車上學,這也給她增加了許多負擔。經過我苦苦的哀求,她才終于同意讓我坐校車。她真的是太愛我了!”為了順利完成治療,我必須讓他意識到,他母親的動機,可能與愛沒有關系,甚至根本就不是愛。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愛與非愛*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于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其次,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愛在幫助別人進步和成長的同時,也會拓展自己的心靈,使自我更加成熟。換言之,我們付出的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樣也能使自己獲益。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別人。父母缺少自律,心靈不能成長,就不可能讓孩子學會自律,獲得心靈成長。我們在推動他人心智成熟之時,自己的心智也不會停滯不前。我們為了他人去努力自律,與為了自己去努力自律一樣,這二者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強化自身成長的力量,才能成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們*終會意識到,愛自己與愛他人,其實是并行不悖的兩條軌道,隨著時間的推進,兩者不但越來越近,其界限*后甚至會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滅。 第四,愛需要付出努力。由于愛是不斷擴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過程,所以,愛意味著我們要不斷付出努力,去跨越原來的界限。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愛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誠付出。我們愛自己或愛某人,就要持續地努力,幫助自己和他人一起獲得成長。 *后,愛是一種意愿。我之所以用“意愿”來定義愛,是為了讓它與一般的“欲望”有所區別。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夠轉化成行動,而只有強大到足以轉化成行動的欲望,才能夠稱為意愿。二者的差別就相當于說:“今晚我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人人都有愛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這種愛停留在想法和口頭上。想愛不等于去愛,愛的想法不等于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愿而產生的行動。愛一個人卻沒有付諸行動,就等于從未愛過。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付出愛的時候,在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貢獻力量的時候,一定是出于自覺自愿的選擇,即主動選擇去愛,而不是一種被動的強迫。 愛如此神秘,以至于很多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們,對于愛究竟是什么,常常感到迷惑或產生誤解。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消除對愛的誤解,從不必要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要了解愛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先來看看愛不是什么。 墜入情網 長期以來,人們對“愛”存在著各種荒謬的認識。*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認為它至少是愛的一種表現。墜入情網的人,常常激情洋溢地表白:“我愛他(她)!”但其實,這只是一種主觀的欲望而已。首先,墜入情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欲望。眾所周知,不管我們多么愛自己的孩子,都不可能與他們墜入情網。許多人都有關系密切的同性朋友,但除非有同性戀傾向,否則,決不會與其墜入情網。人們之所以墜入情網,是因為他們在意識和潛意識里有一種性的沖動。其次,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我們都會從情網的羈絆中爬出來。誠然,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再愛對方,不再愛那個與我們墜入情網的人,但令人頭暈目眩的戀情,終歸有一天會徹底消失。這就如同美好的蜜月,遲早要歸于結束,鮮艷的花朵,勢必要枯萎凋零。 要了解戀愛這種現象的本質,我們就必須先來了解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界限”。不妨以嬰兒的成長為例。嬰兒出生*初七個月里,還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當他揮舞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時候,感覺整個世界都跟著他在一起移動;當他感覺饑腸轆轆的時候,以為整個世界都在與他一塊兒挨餓;當他看見母親身體運動的時候,以為自己也跟著母親在一同運動;甚至當母親哼唱起搖籃曲的時候,他會以為那是他自己的聲音。在新生嬰兒的感覺里,在一切移動和固定的事物之間,在他和周圍的人群之間,在單個個體和整個世界之間,并沒有什么界限和差別。 隨著嬰兒慢慢成長,認識和經驗不斷增加,他會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并不是一回事:他感到饑餓時,母親未必會立刻過來喂養他;他想玩耍時,母親未必會愿意跟他一起玩耍。他的意愿和母親的行為,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在這種情況下,嬰兒的自我意識就開始出現了。這種自我意識能否健康發展,通常取決于嬰兒同母親的關系是否融洽。如果失去了母親的愛,或者母親患有嚴重的性格缺陷,那么,嬰兒和母親的關系就會受到干擾,等到嬰兒長成兒童直至成年人之后,其自我意識就會出現障礙。 當嬰兒意識到他的愿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圍世界的愿望時,他就開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間做出區分。比如,當他有活動的意愿時,只看到自己的胳膊在晃動,兒童床和天花板并沒有隨著他一起活動,于是嬰兒知道,他的胳膊和他的意愿是緊密相連的,因此胳膊是他的“財產”,而不是別的東西,更不是別人的胳膊。嬰兒在出生的*年會明白一些基本的常識:我們是誰,我們不是誰;我們是什么,我們不是什么。出生一年后,他們就清楚地知道:這是我的胳膊、我的腳、我的頭、我的舌頭、我的眼睛,甚至我的視角、我的聲音、我的想法、我的肚子疼、我的感覺……此時,他們能區分出自己和外在世界更多的不同,能夠認識到自己身材的大小、體能的局限性,這樣的認知就是所謂的“自我界限”。 ……
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簡介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卓著成績,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杰出的心理醫生”。 由于其巨大的影響力,他獲得政府特許,進入政府心理治療特殊小組,為越戰士兵提供治療。他還曾接受派遣,在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生。這些特殊的職業經歷,成就了他最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該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杰作,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