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動植物指南
-
>
生命是什么/[奧]埃爾溫·薛定諤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鬼谷藏龍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
>
勺子飛來了
生命的選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3540
- 條形碼:9787521723540 ; 978-7-5217-2354-0
- 裝幀:一般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的選擇 本書特色
·諾獎大師經典科普作品,曾被翻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出版,講述宇宙和生命的軌跡和尊嚴。 ·在科普的同時,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關注具體生活,解答普通人對宇宙和生命的疑問和思考。 ·篇幅短小精干,語言淺顯易懂,內容發人深思,值得反復閱讀品味。 ·用引導啟發的方式拉近科學、哲學與讀者的距離,引發思考,樹立目標。
生命的選擇 內容簡介
諾貝爾獎大師用畢生思考講述宇宙和生命的軌跡和尊嚴。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了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形成恒星,恒星產生行星,行星孕育了生命。在宇宙中,有機生命體、星辰,甚至銀河都經歷著誕生、成長、衰老,很終死亡的過程,這就人類經過數千年形成的統一和諧的宇宙觀。它告訴人類從何處來,在何處,將去向何方。我們就是宇宙的一員,由宇宙的材料制成,以群星為祖先,宇宙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在人的沉思中,宇宙在沉思;在人的創造中,宇宙增添了新篇。如果人死去,宇宙的一小部分也會跟著死去。在宇宙中,人類是一種偉大的存在。通過我們,物質得以認識并理解自身,這就是造物的頂dian。如此看來,過去人類實在是過于“謙虛”了,事實上,人類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驕傲,不應該僅將自己視作一名在商場中徘徊的顧客,一只在城市中游蕩的螞蟻,一個默默無聞、抽象的社會單元,每個人都應該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本書由諾貝爾獎得主喬治·沃爾德1970年在一檔廣播節目上演講的講稿整理而來,共6章。作者以“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來?”“我們將去向何方?”三個zhong極問題為線索,從宇宙的起源開始,講述了生命和人類的起源,以及生命的意義。在沃爾德看來,宇宙中的萬物的發展是連貫、統一和諧的,宇宙大爆炸時產生的物質,化作了群星,又化作生命,很終產生了人類,所以人類是宇宙中物質發展的不錯形態。同時,他根據科學對生命的理解,對目前世界上面臨的人口過剩、環境污染、核戰隱患3大難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方案。沃爾德主張,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跡,人類應該以此驕傲,但是,也應該謹慎地選擇自身的未來。
生命的選擇 目錄
前 言 i
導 語 ix
**章 人和宇宙 001
第二章 生命的起源 017
第三章 人類的起源 037
第四章 死亡的起源 051
第五章 答案 069
第六章 生命的意義 087
附 錄 泛舟對談 103
生命的選擇 節選
人類一直在路上,邊前進邊探索著這段旅程的意義。在我看來,宇宙萬物間存在著清晰的等級序列,區別就在于不同的組織結構。換句話說,萬物的物質基礎都一樣,但組織結構各有不同,結構越復雜,屬性越豐富。這個序列中處在*低等級的是基本粒子,然后是原子,接下來原子組成分子,分子構成生命,生命演化出動物和植物,*終形成社會和文明。在我們這 個循序漸進發展起來的宇宙中,萬物都是依照這個等級序列依次產生并發展傳承的。 100 億到200 億年前,銀河系誕生,這個星系沒有什么特別的,現在人類已經用天文望遠鏡找到過差不多10 億個和銀河系相似的星系。約60 億年前,太陽誕生,不過是一顆平平無奇的恒星,銀河系中有1 000 億顆這樣的恒星。大約45 億年前,地球形成,同樣,跟別的行星相比沒什么不同。大約30 億年前,生命在地球上出現,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僅銀河系中可能就有10億顆星球上存在生命。約300 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開始用后肢直立行走在大地之上,我們的故事也從這里正式開始。人類是宇宙、星球和生命發展的一部分,也是其發展的一個高峰。 400 多年前,一團名為“威廉.莎士比亞”的分子聚合體寫下了《哈姆雷特》;一個世紀后,又一團名為“艾薩克.牛頓”的分子聚合體寫下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又過去一個半世紀,一團名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分子聚合體寫下了《第九交響曲》。我將這些偉人稱為“分子聚合體”,并不是想貶損他們的尊嚴,而是想突出分子的奇妙和偉大。如果一個人能領悟到分子聚合體能創造出《哈姆雷特》這樣的名篇,意味著分子在合理組織下,準確地說在處于名為“威廉.莎士比亞”的組織結構時,能夠產生神奇的力量,那這個人就學到化學的精髓了。 但是,對于有人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比一般生理活動更加高貴的看法,我不敢茍同。如果一個人在進食并消化食物,這和人身體的生理和化學反應相關;如果這個人酒足飯飽后決定四處轉轉,這將涉及一些生化和物理知識;如果又過了一段時間他想上廁所,那就是化學家和物理學家要處理的問題了。但是,當這個人在馬桶上開始思考,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行詩句,就會立即有人跳出來說:“哈哈!這和之前的都不一樣,寫詩比一般生理行為更加高貴,因為這是精神活動!”但是,盡管可能會讓人有點敗興,我還是要說,人就像一臺收音機,能做的僅僅是接收來自外界的信息,然后傳播出去,所傳的東西都不是他自己產生的,詩句也是如此,只是他對接收到的信息的反饋,所以并沒有哪種行為比別的行為更高貴。不過,即使詩句不算是人從無到有創造的,也跟人體消化系統中的酶或肌肉中的纖維一樣,可以算作是人的一部分。因為,雖然需要極其漫長的時間,但只要是在以氫起始的宇宙,等待足夠長的時間后,必會有分子出現,然后孕育出生命,生命開始進化,*終出現和人類相似的生物,這生物會在觸景生情時吟誦優美的詩句,只要把目光放得足夠長遠,我們將會看到,這一切都是聯系在一起的。 在如今的世界上,技術日漸占據了社會的統治地位,人們習慣于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某種技術的產物。有人看見一輛車會問:“這車是哪家公司造的?”答案可能是通用汽車或者克萊斯勒。有人看見一臺冰箱會問:“這是什么牌的?”答案將會是北極牌或者通用電氣。于是,有人看到自己時,自然就會問:“人是誰造的?”答案有時會是“上帝”。雖然這個回答有待商榷,但至少我可以確定,這個世界是兩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那就是技術設計和生物設計,或者,我認為后者也可以叫作“有機設計”。兩者相互獨立,完全不同,甚至徹底相反。在現在這個令人困惑的時代,我們必須厘清這兩種機制,并在處理問題前弄清楚問題的根源隸屬于哪種機制。 技術設計從一張藍圖開始,人們一般會先制定好藍圖,然后盡自己所能實現它;有機設計跟技術設計完全不同,事先沒有任何藍圖。查爾斯.達爾文一個多世紀前用自然選擇理論闡釋了有機設計的過程,他認為自然選擇由三要素組成,即變異、遺傳以及被他稱為“生存斗爭”的決定性過程。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生命體會通過變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會形成生存優勢,有些則會導致生存劣勢。生命體有一定概率可以將自己發生的變化遺傳給下一代,傳承既可能通過基因層面上的遺傳,也可能在社會層面,通過教學行為和文化傳承使社會中的年輕一代產生新的傳統或習慣。 我必須強調一點,在現實中辨別傳承的方式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因為兩種方式表面上看非常相似。例如,有些研究人員在統計學意義上曾斷言黑人比白人智商低,而且認為這種差異是遺傳因素造成的。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我從未感覺黑人的智商低于白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黑人學生來到我的課堂,他們都非常優秀。如果某種測試的統計結果表明非裔美國人智商普遍偏低,我們應該首先追問這項測試的內容是什么,然后再考察這些內容是否與遺傳相關,*后判斷測試結果是否由遺傳因素導致。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同,無論測試的內容是什么,測試結果都是出自社會因素而不是遺傳因素,這不是自然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由此,自然選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變異,生理或文化上的遺傳或傳承,再加上充斥著競爭和選擇的生存斗爭。從長遠看,植物或動物的需求*終會超出其所在地的資源承載力,生命體之間注定會為了生存所需的資源而被迫參與競爭。在無盡的掙扎中,比競爭對手稍強一點的個體更有機會生存下來,比競爭對手稍弱一點的則會被淘汰,這就是達爾文所謂的“適者生存”。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計劃或藍圖,沒有預定的設計,也不存在設計者,所以這是一個編選過程,不是創造過程,主導的存在不應該是“偉大的造物主”而應是“偉大的編物主”。 乍一看,和技術設計機制相比,有機設計的過程非常緩慢、低效,還浪費資源,但這種機制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所知的所有生命,包括人類,都是有機設計的產物。在這種機制的“編選”下,結構*簡單的生命體靈活地自行適應了不斷變化的環境,趨向新的價值。相比之下,即使*為深謀遠慮、細致入微的技術設計也做不出這樣的產品。 有人會問我,人類是否還在繼續進化,如果還在,進化方向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我只能確定人類還在進化的旅程中,比我大膽一點的學者可能還會試著回答進化方向的問題,但我只敢斗膽評論幾句:在進化路上,人類剛剛才丟掉尾巴,我們的尾椎就是骨骼上尾巴的殘余,而且腳趾也在退化,它們曾經非常靈活,便于我們爬抓,但現在差不多只有裝飾性作用,可見人類現在的樣子只是進化的中間形態。另外插一句,如果未來社會發生巨大變動,以至于我們不得不回到樹上生活,那尾巴和腳趾的退化就有點尷尬了。 我不明白為什么會有人認為進化論有損人類起源的莊重和尊嚴。對我來說,比起你我都是諸如上帝造人之類的技術設計的產物,進化論對人類起源的解釋要高貴得多。因為在進化論看來,人類的進化經歷了難以想象的漫長歲月,無數因果摻雜其中,并與整個宇宙的發展捆綁在一起,這是我所知道的*感人、*了不起、*高貴的事。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同時也是宇宙的法則,在其第二本關于進化的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他毫不猶豫地將這個法則應用到了人類和人類社會中的道德、法律、審美、戰爭和文化的發展中。比如,眾所周知,英國沒有成文的憲法,但當一部分英國人移居到北美,在新大陸面對野蠻的自然環境,時刻處于危險中時,他們在建立新國家的過程中制定了憲法。當然,憲法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但在這部憲法背后,在美國、加拿大和英聯邦其他國家的法律背后,都能看到英國普通法的影響。普通法就是社會層面上的有機結構,它依據古老的地方習慣或理性、自然公正、常理等原則,通過“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則,在不同時期的判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在嘗試過各種情況后,保留對社會有益的決定并舍棄掉阻擋社會發展的傳統,是歷經幾個世紀的實踐建立起來的傳統和先例的系統。這就是用生物學的方式做事。與之相對,我們也有用規劃藍圖的方式制定的羅馬法,以及后來受其影響形成的德國和法國法律,它們與出自有機設計的法律體系各有千秋。 在社會層面*符合自然選擇方式的是民主制。民主制中*關鍵的是開放性,當民主制合理運作時,它會發起一場永無盡頭的試驗,去做各種嘗試,然后保留被證實運轉得更好的,舍棄稍微不好的,這就是民主制國家追求的理想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平均主義會破壞進化,差異的消失代表著向更高級的進化的停止,因為進化取決于不停地出現多樣的、互不相同的個體。這也是告訴人們為什么要保持寬容的*好理由,但僅僅寬容是不夠的。寬容僅是一種消極的反應。當一個人認識到多樣性和差異性是進步和發展的關鍵時,才會感到僅僅寬容是不夠的,要主動支持差異的存在,因為它們是如此寶貴,需要被細心呵護和培養,它們是進化和民主制度的核心,是所有真正的社會和文明發展的動力源泉。 當我還是一名學生時,就有人跟我說,科學要保持道德中立,它無關善和惡,對與錯,關注的是萬物是什么樣子,怎么運作,而不是萬物應該如何。今日的我認為,這種想法對科學和道德的理解都很膚淺。道德原則在我們心中應該是不言自明、自然而然的東西,它們的力量就像馬丁·路德說的那樣:“這是我的立場,我不得不如此!钡赖略瓌t看似專制,但經過仔細思考、審查后會發現,它們也不是完全專制。各種文化因其主張的基本道德原則而生存或滅亡,沒有一個社會能秉持著錯誤的道德原則存續很久。以西方文明中的基督教十誡為例,前4 條誡命(不可拜異神、不可制造偶像與拜偶像、不可妄稱上帝的名、遵守安息日)是猶太-基督教的神學信條,與其他宗教信條不同,另外6 條誡命(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偽證、不可貪心、孝敬父母)則不然,即使和西方社會迥異的社會也可以將這6 條誡命作為其社會基本道德原則。我有時會玩一種思維游戲,試著去反轉這些誡命,即說反話,如此一來,這后6 誡將會變成:殺戮、通奸、偷盜、撒謊、盡量貪心地去占有別人的妻子和財產,還有一條已經在我們的時代隨處可見,那就是“輕視你的父母”。 只要看一下這些反轉的誡命,就會發現秉持這種反常道德原則的社會肯定會終日雞飛狗跳,麻煩不斷,難以持續。所以為了生存,這些誡命不能反轉。在佛教、印度教、瑣羅亞斯德教等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中,基本道德原則都沒有沖突,因為這些宗教也有社會,所以它們都必須提倡與這6 條誡命相似的原則,如若違反,會遭受自然法則的制裁,與超自然無關。 我既弄不懂為什么有人會認為用有機的觀點看人以及人的原則和制度會貶低人類的尊嚴,也很奇怪為什么有人會認為把人看作技術產品甚至神的作品會使人顯得更加高貴。用有機的或進化的觀點看人使人具有了*高級的尊嚴,想想看,漫長的歲月中,從宇宙*遙遠的角落而來的恒星物質組成了人類,宇宙的歷史都匯聚在人類身上。 沒有人類,宇宙仍會存在,但不會被感知,這將是個悲劇。在人和類人生物身上,物質在思考自身,理解自身。有這么一種說法,母雞只是一只蛋制作另一只蛋的手段。套用這種視角的話,人類就是原子感知原子的手段,人類就是恒星感知其他恒星的方式,這是何其偉大的產物。我對人的地位的描述已經夠謙遜了,我認為人類有足夠的理由去驕傲,不是為他們自己,而是為自己的種族,不是為在與同胞的競爭中勝出而驕傲,而是為他的同胞而驕傲。生而為人,我很驕傲,人不必尋找虛假的尊嚴,我們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經授予了我們足夠的尊嚴。我們不需要神的啟示去與宇宙合一,因為我們就是宇宙的一員,由宇宙的材料制成,以群星為祖先,宇宙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在人的沉思中,宇宙在沉思;在人的創造中,宇宙增添了新篇章。如果人死去,宇宙的一小部分也會跟著死去。換句話說,如果上帝死了,那也是因為人死了。
生命的選擇 作者簡介
喬治.沃爾德,美國生物學家,196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除了在學術上的成功外,沃爾德教授還是積極的社會活動家,他參與了反對美國進行越南戰爭的社會運動,對人類自身的命運有深刻的思考。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