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冊:1949-1953
中國神話與民族精神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7243
- 條形碼:9787100197243 ; 978-7-100-19724-3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神話與民族精神 本書特色
本書是當前我國關于中國神話研究領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中國神話與民族精神 內容簡介
劉錫誠先生是中國知名的民間文學研究者,曾長期主持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的整理工作。本書是劉錫誠先生關于中國神話研究的精華匯編,收集了作者50多年來研究中國神話的相關論文30多篇,內容涉及中國神話起源、特點和形式等方面,并從學術史角度回顧了20世紀以來中國神話研究的歷程,升華概括了中國神話對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形成的貢獻和意義。在附錄中,作者系統梳理了百年來中國神話研究研究成果,編制了中國神話學百年研究要目,為該學科今后研究的深入,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本書是當前我國關于中國神話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中國神話與民族精神 目錄
上 編
003 論原始詩歌與神話
042 原始神話及其類型
092 禹啟出生神話及其他
104 山海經神話研究的拓展
——讀馬昌儀《全像山海經圖比較》
108 陸沉傳說試論
127 陸沉傳說再探
142 葫蘆與人類起源神話
158 神話昆侖與西王母原相
172 伏羲神話的現代流變
——《淮陽神話傳說故事》序
176 九尾狐的文化內涵
181 “東南亞文化區”與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話
188 神話與象征——以哈尼族為例
202 東巴神話的象征思維
——白庚勝《東巴神話象征之比較研究》序
下 編
209 20世紀中國神話學概觀
220 民俗學神話學:過去、現在和未來
——2006年10月26日在中央民族大學的講座
270 神話學百年與中華民族精神
320 神話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1987年10月23日在中國神話學會首屆學術研討會閉幕會上的總結發言
326 中國現代神話學的先驅
——紀念蔣觀云逝世90周年
332 梁啟超是**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人
337 顧頡剛與“古史辨”神話學
——紀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
369 茅盾與中國神話學
390 聞一多的民歌與神話研究
404 吳澤霖的洪水神話觀
——貴陽大夏大學的苗族神話研究
413 神話學的新視野
——讀王孝廉《嶺云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
417 陶陽:創世神話研究的始創者
423 拉法格的民歌與神話理論
440 普列漢諾夫的神話觀初探
454 在中西文化比較視野下看神話資源轉化的中國實踐
附 錄
459 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要目
中國神話與民族精神 節選
論原始詩歌與神話 以口傳的方式創作的詩歌和神話是初民*早的藝術之一。當原始初民的“自我意識”業已萌生,清晰的語言業已成熟并在心理要求的激發下成為人們交往的必要手段時,簡單的詩歌便隨之產生了;當原始初民憑借他所投射于世界而形成的種種原始意象去經驗世界時,神話便隨之產生了。在書寫的文字還沒有誕生之前,原始詩歌和神話是靠原始先民的記憶并以口傳的方式“創作”和流傳的,所以不可能有原始詩歌和神話傳說的寫本傳到現在。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被認為是原始詩歌和神話傳說的作品,部分是后世的文人根據先民部族群體的口頭傳承而寫定的,部分是旅行家、傳教士或研究家在現存原始民族中間搜集記錄下來的,即使如此,其總數量也是并不很多的。這就給我們研究詩歌和神話傳說的起源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一、詩歌的起源與原始詩歌的特點 一般認為,詩歌起源于民族學上所說的“野蠻初期階段”。原始詩歌在它產生的初期,是非常簡單、粗糙的,但它卻是原始先民的愿望、心靈和情感的外化。《尚書·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詩大序》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所說的 “詩言志”“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無非是社會生活在人腦中所激發起來的那些快感或情感用詩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在野蠻初期階段上產生的詩歌,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或人類感情,無疑是很簡單、很淺薄甚至是很粗野的。 中國古代文論中關于詩歌起源或原始詩歌的見解,與西方學術界一樣,是多元的。 一種觀點側重于強調詩歌是勞動的產物。如漢代劉安在《淮南子·道應訓》曰:“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勞動在原始詩歌的發生上起著重大作用,其情景正像劉安在《淮南子·道應訓》中所描繪的那樣:一群原始先民抬著沉重的 大木頭,將它搬運到另外的地方去,他們前呼邪許,后亦應之,這號子(原始歌)聲協調著他們的動作。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1856—1918)關于勞動在詩歌起源中的作用的論述,在我國學術界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說:“人的覺察節奏和欣賞節奏的能力,使原始社會的生產者在自己的勞動過程中樂意按照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產動作上伴以均勻的唱的聲音和掛在身上的各種東西發出的有節奏的響聲。…… 在原始部落里,每種勞動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總是十分精確地適應于這種勞動所特有的生產動作的節奏。…… 研究勞動、音樂和詩歌的相互關系,使畢歇爾得出這個結論:‘在其發展的*初階段上,勞動、音樂和詩歌是極其緊密地互相聯系著,然而這三位一體的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勞動,其余的部分只具有從屬的意義。’”這個論斷在一定的范圍內無疑是正確的,它的得出,并非出于想象和推論,而是從事實出發的,我們即使從現存原始民族所流傳的一些勞動歌也可以看得出來;但一旦原始詩歌超出了與勞動有關的范圍,這個結論就未免顯得片面了
中國神話與民族精神 作者簡介
劉錫誠(1935—),山東昌樂人。195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先后供職于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新華社、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曾任《人民文學》編輯部評論組長、《文藝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及分黨組書記、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研究員,《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評論選刊》《中國熱點文學》主編。1997年退休。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