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人文與社會譯叢:道德錯誤論(歷史、批判、辯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8625
- 條形碼:9787544788625 ; 978-7-5447-8862-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與社會譯叢:道德錯誤論(歷史、批判、辯護) 本書特色
日常道德思考和話語是否包含錯誤?清晰而富有哲學深度的元倫理學論著,啟發你思考道德判斷的本質。
人文與社會譯叢:道德錯誤論(歷史、批判、辯護) 內容簡介
事實上,懷疑論的幽靈一直縈繞在哲學的所有領域。一段時間以來,其在道德哲學領域*主要的化身便是道德錯誤論者。道德錯誤論者認為,日常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話語包含了一些站不住腳的本體論承諾。其后果是,日常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主張一致不為真。本書不僅從當代的,也從歷史的維度入手探討道德錯誤論,以期對元倫理學史以及當代元倫理學的理論化做出貢獻。
人文與社會譯叢:道德錯誤論(歷史、批判、辯護) 目錄
1.1 基本原理與全書簡述 001
1.2 道德錯誤論和道德投射主義 004
1.3 不同種類的道德錯誤論 008
**部分 歷 史
第二章 休謨:投射主義者、實在論者、錯誤論者 023
2.1 休謨的元倫理學:描述性的和修正性的 026
2.2 兩個反駁:休謨對美德的友善態度與道德判斷的驅動力 035
2.3 道德錯誤論:休謨與麥凱 038
第三章 哈格斯多姆:投射主義者、非認知主義者、錯誤論者 049
3.1 背景介紹 050
3.2 哈格斯多姆的早期和后期元倫理學觀點 052
3.3 特根的批評 061
第四章 道德錯誤論的其他先驅 069
4.1 羅 素 070
4.2 維特根斯坦 072
4.3 羅賓森 076
4.4 麥凱1946年的論證:源自相對主義的論證 080
第二部分 批 判
第五章 如何理解麥凱源自古怪性的論證(一) 089
5.1 **種古怪性論證:隨附性 097
5.2 第二種古怪性論證:知識論 109
5.3 第三種古怪性論證:驅動性 112
第六章 如何理解麥凱源自古怪性的論證(二) 133
6.1 第四種古怪性論證:不可還原的規范性 134
6.2 為概念性主張辯護 142
6.3 古怪性和同罪伙伴 150
第七章 揭穿道德信念 160
7.1 摩爾論證 161
7.2 一個具有揭穿性的回應 163
第三部分 辯 護
第八章 道德錯誤論的影響 175
8.1 錯誤論和假言理由 176
8.2 錯誤論和信念的理由 179
8.3 錯誤論和思慮 195
第九章 道德錯誤論,然后呢? 206
9.1 反對道德廢除主義 207
9.2 反對道德虛構主義 209
9.3 支持道德保留主義的理由 217
參考文獻 230
索 引 243
人文與社會譯叢:道德錯誤論(歷史、批判、辯護) 節選
第二章 休謨:投射主義者、實在論者、錯誤論者(節選) 休謨對現象學命題和心理學命題的看法 我的解釋的一個重要基礎是休謨對感官特質與道德屬性、審美屬性的著名比較。 休謨在《人性論》中做出了這個比較,并在《懷疑論者》和《品味的標準》兩篇文章中重復了這一比較。 仔細研究這個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弄清休謨究竟接受這四個投射主義命題中的哪一個。有證據表明,休謨接受現象學命題,他認為這個命題是對道德現象學的準確描述。 休謨在《人性論》中指出,“美德與邪惡[……]可能可以與聲音、色彩、熱和冷相比較。 根據當代哲學,這些都不是物體的特質,而是頭腦中的感知”,他隨即補充說,“道德上的這一發現,與物理學中的其他發現一樣,被認為是思辨科學的一個相當大的進步”。 道德上的這一發現是一個重大進步,表明這不是一個大多數人已經理解的論點:它之所以是一個進步,恰恰就是因為大多數人未經反思地相信道德屬性存在于外在對象中,而不是存在于他們頭腦里的感知中。也就是說,日常的道德現象學是這樣的:道德屬性被體驗為(如在1.2節中解釋的那樣)存在于世界中的獨立于心智的特征,正如現象學命題所述。 而這一點導致人們對道德屬性持有錯誤的信念。有證據表明這是休謨的觀點。 在《懷疑論者》中,休謨寫道: 即使當一個人獨自思考并感受到去責備或去贊賞的情緒時,這個人也能宣稱一個對象是丑陋而令人生厭,而另一個對象是美麗又可親的;我認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特質也并非真正存在于對象中,而完全是屬于那個產生責備或贊賞情緒的個人。 我承認,[……]要使這一主張對那些疏忽大意的思想家而言變得顯而易見、易于接受,是困難的。 (EMPL 163) 為什么這一主張對那些疏忽大意的思想家而言很難變得顯而易見、易于接受呢? 這大概是因為疏忽大意的思想家太依賴于他們將道德屬性體驗為心智獨立的特性的經驗。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的這種解讀中,休謨并沒有否認大眾認為道德屬性在這種意義上依賴于心智,即一個行動者或行為是否是有美德的或是邪惡的取決于行動者的心智特性或品格。 休謨認為,大眾理解的道德美德與邪惡的心智依賴性,符合1.2節中給出的定義,即心智依賴性是那些不依賴于評價性觀測者的心理回應的屬性。 在幾頁之后,休謨給出了更多相似的觀點:“關于美,無論是自然的或是道德的,[……]令人滿意的特性被認為存在于[被評估]的對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給出評價的觀察者]的情感之中。”盡管休謨沒有直接和明確地討論日常道德現象學,但這些段落支持我們認為他認同現象學命題。 休謨認同心理學命題,這一點應該是不容置疑的,即休謨也認同,我們將道德屬性體驗為獨立于心智的這個經驗,是由情感態度引起的,因此可以用情感態度來加以解釋。 上面討論過的段落表明他接受這一點。 在《第二問詢》的開篇,休謨對比了對道德的理性主義和情感主義的解釋,并*終支持后者,反對前者。當然,這也是他在《人性論》第三卷中的主要關注點。 在這里,休謨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證,他讓讀者仔細考慮蓄意謀殺,然后問他(讀者)是否“能發現被[他]稱為邪惡的事實,或任何被稱為 邪惡 的真實的存在物”。 休謨預測說,這樣做會使邪惡完全從讀者的手中逃脫,直到讀者轉向他內心的反思,并發現“[在他心中]涌起的對這種行為的一種不認可的情緒”。事實上,休謨認為“認為客體具有美德不過是從對某個品格的沉思中感受到的一種特殊的滿足感”。這種滿足的感覺被誤認為是對客觀道德特征的一種感知,“因為[這種滿足的感覺]并沒有那么洶涌和劇烈,以至于我們并不能將它,以一種明顯的方式,與對客體的感知區分開來”,這也是由于“我們的慣習是將所有具有任何相似之處的東西都看成是一樣的”。在那些我們由于其美德(例如仁慈或機智)而稱贊客體的情況中,我們認可他們的情緒經常也并不是洶涌或劇烈的,因此,它們在現象學上幾乎與我們對品格特征的感知相似。 因此,我們所認為的對獨立于心智的道德特征的感知,其實是一種道德情感。 這些是休謨關于情感態度如何解釋道德現象的說明。 目前為止,我論證了休謨支持投射主義(見1.2節)。 重要的是,我們要注意這一點并沒有使他認可錯誤論、主觀主義、表現主義或其他一些與此競爭的元倫理學觀點。 一個更具爭議性的問題是休謨是否接受本體論命題和語義學命題。
人文與社會譯叢:道德錯誤論(歷史、批判、辯護) 作者簡介
約納斯·奧爾松,斯德哥爾摩大學實踐哲學高級講師。2005—2008年任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研究員和道德哲學系講師。曾在奧塔哥大學,圣安德魯斯大學倫理、哲學和公共事務中心(CEPPA),以及蒙特利爾大學擔任訪問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元倫理學、價值理論及倫理學史。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