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頭顱記
-
>
食南之徒
-
>
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漂亮朋友
-
>
(精)我們八月見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0冊:1972-1974
-
>
故事會;刀客
-
>
刀鋒
寂然的狂喜 本書特色
· 畫意共詩情,打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芝典藏級詩集,文學與33幅繪畫藝術的結合,傾情演繹跨越百年的經典詩歌。 這本書像一座回蕩著葉芝詩歌的美術館,在這里,你可以讀到葉芝詩作中能激發藝術靈感的三十首作品,涵蓋了葉芝對愛情、生命、政治和信仰等的理解。詩歌是寫諸筆端的文字,它在有限的信息內融合著詩人內心的廣袤宇宙。 通過33位藝術家的繪畫或版畫創作,如托賓、班維爾、馬爾登等33位文學和藝術家的作品,我們能夠看到詩歌中隱藏的諸多秘密。 · 葉芝的詩歌是一座詩歌藥房,療愈我們內心的戀愛、孤獨或者悔恨等。 葉芝主張寫自己主觀的切身體驗,而非對外界的客觀觀察。他在《拙作總序》(1937)一文中開宗明義地說:“一個詩人總是寫他的私生活,在他的精致的作品中寫生活的悲劇,無論那是什么,悔恨也好,失戀也好,或者僅僅是孤獨;他從不直話直說,不像與人共進早餐時那樣,而總是有一種幻覺效果。 · 美的書設計得主孫曉曦擔綱設計,烈焰紅封搭配燙銀信封、可撕頁詩文,獨具新意、裝備齊全、美輪美奐。 封面采用日本手工書紙,類似中國傳統的手工花草紙,紋路質樸充滿手工質感。封面燙銀加浮雕感壓凹工藝,典雅高級。 詩情畫意,內文白玉色調的圖文紙具有光澤感,與米黃色的詩歌頁形成空間的呼應。 詩文頁可沿著虛線撕下,搭配隨書附贈的燙銀信封,做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情詩信箋。
寂然的狂喜 內容簡介
正如葉芝的門徒約翰·米林頓·辛格在《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11年)的序言中所說“所有藝術都是合作”,況且,作為愛爾蘭的詩人,葉芝的詩和葉芝其人,一向是繪畫等藝術形式刻畫的對象。在葉芝誕生一百五十周年紀念日之際,愛爾蘭有名的藝術出版機構SO Fine Art Editions,邀請數位版畫畫家和作家,創作出大量與葉芝作品一樣不朽的作品,這才是真正的激發靈感。他們以葉芝的詩作為基礎,創作出多種多樣的作品,展現了葉芝在其詩作集《紀念羅伯特·格雷戈瑞少校》中所描繪的嚴肅色彩和精妙的詩句。這家出版機構將藝術家們的繪畫作品與他們所選激發靈感的葉芝詩作結合出版了圖書作品A lonely impulse of delight。書名來自葉芝詩作《一位愛爾蘭飛行員預見自己之死》,中文版書名譯為“寂然的狂喜”
寂然的狂喜 目錄
寂然的狂喜 作者簡介
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散文家。“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譽為后的浪漫主義者。葉芝的詩受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征主義等的影響,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1923年,葉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詞為“用鼓舞人心的詩篇,以高度的藝術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詩人T.S.艾略特曾譽之為“當代偉大的英語詩人”。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