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冊:1949-1953
童話 走進人類心靈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171596
- 條形碼:9787536171596 ; 978-7-5361-715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童話 走進人類心靈的故事 內容簡介
童話故事與夢的雷同,強調了我們在對童話故事進行理解時的另一個要點:不能忽視童話故事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正如夢反映了夢幻人的個性和生活經歷一樣,童話故事也受著社會環境的影響。如果想從中獲取永恒的悟性,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童話故事進行比較是必不可少的。 埃里希·弗羅姆(Erich Fromm)則把童話稱作“被成人遺忘的(童年時的)語言”,但這僅僅是被意識所遺忘,因為童話所包含的民間智慧已經深深地植根于兒童的無意識之中。他認為童話通常以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釋社會習俗,盡管兒童必須等到長大以后才能完全理解這些習俗,但這些童話卻使兒童在無意識層面上深刻地習得了人類的智慧、社會習俗和種種美德。這些理論都對童話進行了較深層的探索和思考。精神分析理論自誕生之后,內部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和裂變。從弗洛伊德創始的精神分析理論起,歷經阿德勒創立的個體心理學和榮格創立的分析心理學派,至以埃里希·弗羅姆、埃里克森等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論,其研究的側重點各不相同。
童話 走進人類心靈的故事 目錄
**節 童話的演變
一、童話演變的歷程
二、童話起源的追探
第二節 童話的含義
一、文學研究中的童話內涵
二、文化人類學研究中的童話定義
三、心理分析研究中的童話詮釋
第二章 童話心理分析理論
**節 心理分析中的人格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論
第二節 心理分析中的原型理論
一、原型理論
二、象征
三、投射
第三節 心理分析中的自我發展的原型階段理論
一、自我意識發展的原型階段模式
二、嬰兒早期發展的系統理論
第三章 童話故事的主題內容
**節 童話故事中的母子關系
一、母子一體階段
二、母子分離
第二節 童話故事中的自我成長
一、本我、自我、超我之爭
二、從本我到超我的飛躍
三、獸性與人性之爭
第三節 童話故事中的心理偏差
一、嫉妒
二、虛榮
三、貪吃
四、懶惰
第四章 童話故事的結構情節
**節 神話故事中的受難原型
一、普羅米修斯的磨難
二、奧德賽的磨難
第二節 童話故事中的受難原型
一、開始受難
二、經歷死亡
三、獲得再生
第五章 童話心理分析在實踐中的應用
**節 童話故事測驗
一、投射測驗
二、童話故事測驗
第二節 兒童故事治療
一、閱讀治療
二、兒童故事治療
三、兒童故事治療案例
童話 走進人類心靈的故事 節選
(一)投射測驗的意義 數十年來,心理學者將人格測驗分為客觀測驗和投射測驗,客觀測驗對評估工具的回答是有預期的,體現在有限的選擇中,根據預先存在的關鍵點評分;而在投射測驗中要求回答者對可能有多種解釋的呈現物做出回答,從而投射出人的無意識或主觀的東西。 弗蘭克(L.K.Frank)是*早提出“投射方法”的人。他認為投射方法可以用以研究人格,這種方法就是使用一些刺激情境,使被試者做出反應。使用這些刺激情境是要獲得被試者本身獨特的人格組織投射在刺激情境的信息。 歐洲很早就流行一種“潑墨”游戲。①這種游戲非常簡單,只需在一張白紙上倒上一些墨水,再將白紙對折一下,一張墨跡圖就制作成功了。然后用這張墨跡圖來做想象游戲。有心理學家嘗試將這種方法用來作為心理測驗,“心理測驗之父”比奈就曾試圖在他們的智力測驗中使用墨跡圖,但是由于難以進行團體測驗只好作罷。后來也有一些心理學家以此作為研究想象與創造思維的手段。羅夏以他卓越的創造性和非凡的才能,在他英年早逝的短暫的38年人生歷程中,將這一方法變革成影響全世界的投射測驗的典范。所以說,投射技術是從羅夏開始的。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師榮格,對投射技術也是有貢獻的。他的自由聯想測驗就是一種投射技術,他認為在詞的聯想中可以激活投射出情結。當給被試者一個刺激詞時,被試者聯想另一詞的反應時過長,表明被試者存在相關的情結。此后默里(H.A.Murray)發展了另一著名的投射技術“主題統覺測驗”,他的投射概念從弗洛伊德的概念衍化而來,但不僅僅是一種“防御機制”。默里認為人們在認知和解釋模糊性刺激時的知覺整合受到需要、興趣以及總的心理組織的影響。 投射測驗利用人類心理中的投射現象,用沒有固定意義的測題引起被試者的反應,借以考察其所投射的人格特征和深層心理機制。這引起了心理學界和精神病學界的轟動,褒貶論爭紛紛展開。支持者認為它對于內隱行為或潛意識歷程特別敏感,能夠引起許多被試者廣泛而多向的主觀反映,并使被試者察覺不到測驗目的,因此能夠探索人的深層心理、把握整體人格。幾乎所有的心理動力學派都認為,人們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思想、情感、愿望、表征共同決定了人們的精神和外顯行為。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投射測驗被證明非常有用,因為它為不同心理動力學派的許多理論觀點提供了操作化的途徑和數據基礎;而批評者堅持投射測驗無法進行客觀評分,不具備心理測量學要求的信度和效度,并且缺少常模,不能有效地預測行為。此后,心理學家不斷致力于投射理論的深入和投射測驗的完善。 羅夏在1950年曾區分過投射測驗和非投射測驗。他指出,兩類測驗明顯的區別在于,投射題目或任務是“結構性的”(非投射)還是“非結構性的”(投射)。非投射測驗的題目含有“唯一的、可證實的答案”,而投射測驗則沒有客觀的或唯一的正確答案。① 投射測驗的設計原則,是給被試呈現較少的外部刺激,以使個體人格的內部結構較多地得以表達。其背后的原理,是被試的作答反應是由內在于和外在于被試的各種選擇和準則決定的。 當然,投射測驗與非投射測驗之間的區別也有一定的模糊性,因為兩種測驗具有某些共同的測驗性質。比如投射測驗的刺激物也可以具有客觀、可證實的屬性,對羅夏墨跡測驗的常見反應,以及對主題統覺測驗卡片的回答中的常見主題便是證明。同樣非投射測驗也可映射出被試的性格和內在特征。例如,言語測驗以及智力測驗的分數分布,可揭示出被試獨特的成長經歷及其在各個測驗領域中不同強弱的人格結構。羅夏指出,投射測驗和非投射測驗的區分并不總是涇渭分明,因為被試的應答反應是由測驗刺激物的外在特點和被試的內在屬性共同決定的。因此,我們用投射測驗來指這樣的一類測驗:它們的外在刺激結構化程度較低,對它們的應答不是只有一種正確答案或者只能從事先確定的答案中進行選擇。 投射測驗后來被廣泛地應用于兒童,因為它為捕捉兒童的游戲扮演和想象提供了標準化的測驗情境。兒童通過游戲和想象,演練或重復它們在成長過程中正在應對、探究和掌握的各種經驗,兒童的游戲和想象相當于成人的夢境,兒童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心理現象都交匯于其中,投射測驗正好可以捕獲兒童的想象和游戲性表達。 ……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