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東北革命和抗日根據地貨幣研究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
>
金融煉金術(專業珍藏版)2021專業審訂
-
>
認知世界的經濟學
-
>
全球貨幣進化史
抗日戰爭專題研究第六輯戰時經濟與社會---全面抗戰時期江西難民移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1830
- 條形碼:9787214261830 ; 978-7-214-26183-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抗日戰爭專題研究第六輯戰時經濟與社會---全面抗戰時期江西難民移懇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以江西為個案,交叉采用歷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相關研究方法,以縱橫結合的方式,對戰時難民移墾事業的實施展開討論。
抗日戰爭專題研究第六輯戰時經濟與社會---全面抗戰時期江西難民移懇研究 內容簡介
全面抗戰時期,為救濟難民、發展生產、厚積抗戰的物質基礎,國民政府秉持“以墾荒為配置難民中心工作”的方針,積極組織戰區難民墾荒自救,并督導國統區各省政府和民間力量參與其中。農林部、江西省墾務處和眾多民間團體大力移送難民至贛西南墾荒,從而在江西形成了國營、省營和民營墾殖齊頭并進的格局。墾民經過一兩年的努力耕作,多數實現了自給自足,初步達到了救濟目標,推動了墾殖事業的發展,為爭取抗戰勝利貢獻了積極力量。但是,受經費缺乏、管理不善、貪污腐敗和土客矛盾等因素的制約,移墾所能救濟的難民究屬有限,政策推行亦遭遇諸多窒礙,墾民屢屢棄墾他去,“難民——墾民——居民”的轉化不暢,江西省政府力圖通過難民移墾調節人口分布的目標幾近落空。
抗日戰爭專題研究第六輯戰時經濟與社會---全面抗戰時期江西難民移懇研究 目錄
導論
一、選題緣起
二、學術史回顧
三、論述思路與分析框架
四、主要學術創新與不足
五、資料述評
六、概念界定及相關說明
**章 戰時難民移墾制度的建立
**節 國民政府難民移墾政策的形成
一、全面抗戰前中國的墾殖政策與實踐
二、積極救濟方針的確立
三、難民移墾的決策
第二節 江西墾務的發展背景
一、江西的墾殖環境
二、戰時江西的難民救濟
第三節 江西難民移墾制度的建立
一、墾務的規劃與設計
二、墾務管理體系的建立
三、委員制”和“處長制”之比較
第二章 寓賑于墾———難民移墾事業的發軔
**節 身份的轉變:從難民到墾民
一、墾民的選收
二、墾民的人口學分析
三、墾民給養
第二節 墾殖資金的籌措與使用
一、墾殖資金的籌措
二、墾殖資金貸放與監管
第三節 墾場的生產與經營
一、荒地調查與地權清理
二、集團合耕制的實施
三、從合耕制到分耕制———墾殖經營制度的變革
四、省營墾場的生產與績效
第四節 墾區社會事業
一、墾民教育
二、醫療與衛生
三、墾區治安
第三章 多措并舉———難民移墾的普遍推行
**節 戰時各縣墾務的實施
一、地方自治與各縣墾務的發動
二、各縣難民零塊墾殖
第二節 救濟粵東難民運動
一、贛粵合作,共濟難民
二、移民墾荒,救扶并舉
三、從難民到居民:莊義刊的難民生涯
第三節 戰時江西的民營墾殖
一、民營墾殖的興起
二、戰區難民移殖協會的墾殖活動
三、民營墾殖之困———以戰區難民移殖協會為例
四、江西公私營墾殖績效比較分析
第四節 墾務管理之弊
一、管理員張明經:營私舞弊,貽誤生產
二、管理員徐濤:虧空公款,卷款潛逃
三、管理員張一帆:以權謀私,墾務廢弛
四、管理員洪德烺:挪用公款,冒名頂替
五、管理員王壯飛:假公濟私,殺人滅
第四章 國營墾務的實施及其政策調整
**節 國營墾務的實施
一、農林部墾務總局的成立
二、開展全國墾務調查
三、加強墾務管理
四、籌設國營墾區
第二節 國營江西安福墾區的籌設與發展
一、安福墾區的籌設
二、墾民選收及其困境
三、墾民生活重建
四、墾區生產與經營
第三節 歸于沉寂———難民移墾事業的結束
一、戰時墾務重心的轉移
二、安福墾區的接收困局
三、農林部墾務總局的裁撤
四、江西難民移墾事業的歸并與調整
第五章 戰時的國家、社會與墾民
**節 保甲制度的強行移植
一、民國江西保甲制度的實施
二、難民入墾與地方保甲的矛
三、進退維谷的“墾民特編保甲制度”
四、塵埃落定———墾民保甲問題的終結
第二節 土客關系及其調適
一、土客矛盾的主要表現
二、土客沖突下的墾民與地方社會
三、土客關系的調
第三節 墾民棄墾及其應對
一、墾民棄墾原因分析
二、墾務機關的應對
結語:戰時江西難民移墾的特點、意義及困境
附表
參考文獻
后記
抗日戰爭專題研究第六輯戰時經濟與社會---全面抗戰時期江西難民移懇研究 節選
一、選題緣起 難民救濟對于減輕民眾苦難、穩定后方秩序、凝聚人心共同抗戰和增強政府合法性均有重要意義。國民政府采取“寓救濟于生產”的救濟方針,安排難民從事各項生產事業,逐漸形成“以墾殖為配置難民中心工作”的原則,設立公營墾區,移送大批難民到各地墾荒。比較而言,墾荒無需特別技能,能容納更多難民,且農耕生活更加穩定持久,因而成為戰時難民救濟的首要措施,得到大力推行。選擇戰時江西難民移墾作為研究課題,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首先,難民與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全面抗戰爆發后,大量難民自戰區逃往大后方。后撤過程中,因食物短缺、交通和醫療條件惡劣,難民餓死、病死不知凡幾。后撤難民常與軍隊爭搶道路和運輸工具,影響軍事行動。部分難民為生活所迫,主動或被動倒向敵方,以人力資敵,供敵人驅使,是抗戰的重大威脅。逃往大后方的難民,常常因為爭奪糧食、土地和工作機會,引發土客沖突,影響社會穩定。每當災難降臨,難民在饑餓驅使下,弱者轉乎溝壑,強者鋌而走險,一方面造成人道災難,另一方面引發社會動蕩。歷史上,因大量難民未得到有效救濟而引發社會動亂甚至朝代更迭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對難民進行妥善安置,使其自力更生、安居樂業,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治本之策。 其次,移民墾荒關乎國家安全與發展。移民墾荒是調節人口分布、促進地區開發的重要手段。移民可以緩解移出地的人地和資源矛盾,促進移入地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地區間經濟、社會、文化等的交流,有利于打破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促進民族融合。移民墾荒也是維護邊疆穩定、鞏固國防的重要措施。歷史上,軍隊屯墾邊疆,出則為兵,入則為農,不但解決了部隊的糧草問題,還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移民墾荒需要解決好人口性別比例、地權、資金、墾區生產經營管理、水利與交通工程、墾區醫療衛生和防衛等一系列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本項研究從歷史中汲取經驗。 再次,墾區治理是移民社會治理的重要參照。移墾難民是特殊狀態下的流動人口,本質上也是移民。墾區社會既有戰時的特殊性,也有一般移民社會的共性。墾區的社會建設、生產經營、墾民管理、土客關系,以及墾務機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等,均對難民移墾的*終效果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墾民與土著之間圍繞土地、租稅、水源等問題產生的矛盾與沖突,是墾區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墾務機關采取各種措施,扶植墾民自力更生、安居樂業, 并*終轉化為居民,其中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在今天看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后,江西是戰時難民移墾的重要省份,難民移墾事業取得積極成效,具有樣本研究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江西省墾務處自1938 年7月成立后,前后共存在10 年時間,是戰時后方各省中唯一專設省墾務處并長期存在的省份,保證了戰時江西難民移墾政策的連續性,有利于難民事業的順利推進。第二,從墾殖經營模式看,戰時江西除了有省營墾區外,還有農林部墾務總局直屬的江西安福墾區和各社會團體和私人舉辦的民營墾區,形成了國營、省營和民營三種不同墾殖經營模式并存的局面,涵蓋了主要的墾殖經營模式,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難民移墾事業的面貌。第三,主持戰時江西難民移墾事務的江西省墾務處首任處長唐啟宇,是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農林部墾務總局成立后,唐啟宇奉調擔任農林部參事,協助墾務總局局長(農林部部長兼任)辦理戰時全國難民移墾事務。唐啟宇在江西辦理難民移墾的經驗和教訓,成為其督導戰時全國難民移墾事業的重要參考。江西難民移墾的實踐對國民政府戰時難民移墾政策產生了積極影響。
抗日戰爭專題研究第六輯戰時經濟與社會---全面抗戰時期江西難民移懇研究 作者簡介
衛平光,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征研一處處長。主要從事蘇區史、民國江西地方史研究。在《江西社會科學》《民國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參與編撰黨史著作6部,參與編輯史料集3種共18冊,參與完成*家級和省部級課題3項。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