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評論:比較刑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54889
- 條形碼:9787301354889 ; 978-7-301-3548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刑事法評論:比較刑法 本書特色
本書立足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首先,聚焦比較刑法的基礎研究,翻譯了三篇德國學者有關比較刑法的學術文章,系統介紹了比較刑法的研究現狀、發展目標、功能作用等;其次,結合比較法的研究方法對環境犯罪、腐敗犯罪等實務重點問題進行研究;*后,圍繞刑法裁量與刑事執行、風險社會與刑事法、數故意說的論據等理論爭鳴,翻譯了數篇德國、日本、韓國學者的文章,形成的研究成果對理論研究、司法實務、刑事立法等均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
刑事法評論:比較刑法 內容簡介
本書為《刑事法評論》第49卷。本卷主題是“比較刑法”,集中展現了刑法學者對于當下比較刑法研究中所面臨的重點問題的理論貢獻。既有對比較刑法研究的定義、目標、方法、類型、功能等一般性問題的集中討論,也有與具體的刑法問題相結合所進行的運用檢驗,體現了刑法研究的廣闊視野與本土特性。本卷設有“比較刑法”“理論爭鳴”“環境犯罪”“詐騙犯罪”“網絡犯罪”“腐敗犯罪”“刑罰裁量與刑事執行”“實證研究”“名家實錄”等欄目。
本書涵蓋的領域,既有故意論、不作為犯、共同犯罪與刑罰的裁量和執行等刑法總論的重點內容,也包括網絡犯罪、財產犯罪、環境犯罪、腐敗犯罪等刑法分論的熱點問題,還涉及刑法的發展、比較法研究的方法論以及風險社會下的刑事法等宏觀命題。
本書對我國刑法學的發展及司法實務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注重倡導學術批評與爭鳴,致力于對現實議題的回應。本書的出版可為相關專業研究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刑事法評論:比較刑法 目錄
比較刑法
比較刑法的狀況及未來 / 〔德〕凱·安博思 文 王芳凱 譯
一、 基礎:比較刑法的概念及歷史
二、 比較刑法的意義及功能
三、 比較刑法的目標、方法及規范性基礎
四、 研究及教學中的情形
五、 展望
比較刑法的功能、目標與方法 / 〔德〕阿爾賓·埃澤爾 文 潘澤鈞 譯
一、 比較(刑)法研究的方案和功能
二、 比較刑法研究的目標設置與類型
三、 比較刑法的方法
四、 結語
比較刑法研究的方法論
——功能性比較研究方法和理想類型的范式進路 / 〔德〕恩馬尤·比利斯 文 項佳航 譯
一、 序論:確立研究的目標和方法
二、 功能性比較的研究方法
三、 理想類型及其在比較刑法研究中的應用
四、 結語
環境犯罪
歐洲的環境刑法和氣候刑法
——歐盟《綠色協議》視野下刑法之可能角色 / 〔德〕赫爾穆特·查致格 文 童譯瑤 譯 張志鋼 譯校
一、 引論
二、 歐盟環境和氣候保護之中心任務:《綠色協議》
三、 歐盟環境刑法立法之路上的絆腳石
四、 對歐盟現行刑法協調性法律文件的批評
五、 “氣候刑法”在哪兒呢?
六、 “氣候刑法”的反對意見及其欠缺說服力的原因
七、 結語
恢復性司法治理環境犯罪的新西蘭藍本與中國鏡鑒 / 趙小姣
一、 新西蘭恢復性司法的立法沿革
二、 恢復性司法在新西蘭環境犯罪領域的興起與發展
三、 新西蘭恢復性司法治理環境犯罪的意義與挑戰
四、 對我國恢復性司法治理環境犯罪的借鑒意義
五、 結語
論污染環境犯罪刑法適用中的社會參與 / 安匯玉
一、 社會參與污染環境犯罪刑法適用的現實動因
二、 社會參與污染環境犯罪刑法適用的理論依據
三、 社會參與污染環境犯罪刑法適用的實踐考察
四、 社會參與污染環境犯罪刑法適用的制度建構
五、 結語
詐騙犯罪
刑民交叉視角下詐騙罪認定實質化研究 / 周奕澄
一、 刑民欺詐關系認識之匡正
二、 既有實質化認定路徑反思
三、 財產損失實質化路徑提倡
四、 財產損失實質化路徑展開
五、 結語
詐騙罪欺騙行為中的“事實”——本質、特征與類型 / 解彥梓
一、 “事實”——前置性的討論
二、 內心事實
三、 未來事件
四、 價值判斷與意見表達
五、 真實事實
六、 結語
網絡犯罪
論“一對多”型不法參與行為的可罰性 / 宋一璐
一、 引言:“一對多”型不法參與行為及其處罰困境
二、 理論基礎:罪量要件的體系性地位
三、 研究回顧:既有理論方案的梳理與評判
四、 視角轉換:多次普通違法行為普遍合并評價的質疑
五、 觀點展開:“一對多”型不法參與行為可罰性的雙層判斷體系
六、 結語
網絡視域下財產犯罪解釋的“技術異化”與人本回歸 / 馬光遠
一、 財產犯罪解釋的“技術異化”之命題提出
二、 財產犯罪解釋的“技術異化”之負面效應
三、 財產犯罪解釋的“技術異化”之理念偏差
四、 財產犯罪解釋的“技術異化”之人本回歸
五、 結語
腐敗犯罪
挪用資金罪“超過三個月未還”情節的程序性定位及解讀 / 蔡榮
一、 “超過三個月未還”的司法困境
二、 “超過三個月未還”的體系地位
三、 “超過三個月未還”作為程序性要素的證明內容
四、 “超過三個月未還”作為程序性要素的證明功能
五、 “超過三個月未還”的程序化修正
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實行行為新論:不作為說的再展開 / 崔涵
一、 引言
二、 既有學說之檢討
三、 不作為說的新展開
四、 結語
論投資移民的反腐敗監管機制:問題與對策 / 楊超
一、 對投資資金進行審核的主要機制
二、 投資移民反腐敗監管中的漏洞與障礙
三、 投資移民反腐敗監管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四、 結語
刑罰裁量與刑事執行
法官和非法律專業人士的量刑 / 〔德〕埃莉薩·霍芬、〔德〕托馬斯·魏根特 文 劉心儀 譯
一、 導論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結果
四、 研究結果概述
五、 結論
量刑指南與法官自由裁量
——德國量刑法需要修改嗎? / 〔德〕約翰尼斯·卡斯帕 文 譚淦、王偉華 譯
一、 導論:德國憲法之下的量刑
二、 量刑理論的作用
三、 經驗發現
四、 量刑指南作為一種方案?
五、 修改建議
論韓國司法對性犯罪的從寬量刑
——從批判性視角出發 / 〔韓〕鄭栽駿 文 謝恩、朱霖徽、相敏 譯
一、 韓國的性犯罪趨勢
二、 性犯罪與其他犯罪的刑罰比較
三、 對韓國與其他國家性犯罪判刑情況的比較研究
四、 對韓國性犯罪從寬量刑的批判性分析
五、 結論
從“要我勞動”到“我要勞動”
——服刑人員勞動改造能動性激勵機制之再造 / 王鵬飛
一、 問題的提出:在“勞動生產”與“勞動改造”之間
二、 “要我勞動”背景下服刑人員勞動改造異化之現狀窺探
三、 服刑人員勞動改造異化之誘因分析
四、 從“要我勞動”到“我要勞動”:自我能動性激發下勞動改造的本質
歸位
五、 “我要勞動”目標下服刑人員能動性激勵機制的科學構建
六、 結語
我國犯罪記錄消滅制度的體系性構建 / 鄭二威
一、 犯罪記錄內涵之廓清
二、 構建犯罪記錄消滅制度之必要性
三、 構建犯罪記錄消滅制度之可行性
四、 構建犯罪記錄消滅制度之路徑展開
五、 結語
實證研究
刑事印證的考察與反思
——基于《刑事審判參考》166個案例的實證分析 / 江東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實證研究資料的總體情況
三、 實證研究資料的具體分析
四、 有效運用印證方法的建議
五、 結語
違法性認識體系地位研究
——基于1153份判決書的理論反思 / 顧洪鑫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違法性認識體系地位的理論爭鳴
三、 實證數據描述與分析
四、 違法性認識體系地位探明:限制故意說的提倡
五、 結語
理論爭鳴
風險社會與刑事法 / 〔日〕松原芳博 文 毛乃純 譯
一、 犯罪的現狀
二、 刑事立法過程中的變化
三、 刑事裁判中的變化
四、 犯罪論中的變化
五、 刑罰論中的變化
六、 結論
京特·雅各布斯的共同犯罪理論 / 王志坤
一、 歸責基礎
二、 兩類分工
三、 不法判斷
四、 嚴格從屬
五、 回溯禁止
六、 具體判斷
七、 引申思考
數故意犯說論據的批判性考察 / 〔日〕關哲夫 文 王兵兵 譯
一、 序言
二、 藤木英雄的問題意識
三、 數故意犯說的論據
四、 結語
等置性重構:以不作為的行為性為核心 / 龍健寧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作為義務與等置性的關系
三、 涵括說下等置性的重構:以不作為的行為性為核心
四、 以不作為的行為性為核心的等置性理論適用
五、 結語
經濟犯罪中的“重大損失”及其重構 / 石聚航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重大損失”的立法類型與要素模式
三、 “重大損失”司法認定的困局
四、 “重大損失”的重新厘定
五、 結論
緊急醫療中近親屬推定同意的認定 / 張貴湘
一、 緊急醫療行為的正當化根據:推定同意
二、 緊急醫療行為的適用規則:符合*佳利益原則
三、 近親屬推定同意的認定
四、 結論
負有照護職責人員性侵罪的入罪機理與法益厘清 / 陳俊秀
一、 負有照護職責人員性侵罪之學理爭議
二、 負有照護職責人員性侵罪的可罰性根據
三、 負有照護職責人員性侵罪保護的法益
四、 結語
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的保護法益及具體適用 / 李高倫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內容述評和功能檢討:本罪保護法益觀點分析
三、 國家存在基礎:本罪保護法益的應然界定
四、 以保護國家存在基礎為目的:本罪解釋適用的具體展開
五、 結語
名家實錄
刑法教科書與刑法發展 / 陳興良、車浩
一、 刑法教科書的獨特文體
二、 刑法教科書和刑法立法
三、 刑法教科書和刑法司法
四、 刑法教科書和刑法理論
展開全部
刑事法評論:比較刑法 作者簡介
江溯,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實證法務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刑法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中心副主任,《刑事法評論》主編,中國犯罪學會信息犯罪防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案例法學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律英文譯審專家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絡犯罪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學,發表中文、英文、德文論文四十余篇,專著兩部,主編五部,翻譯論文/著作十余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