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冊:1949-1953
物感與知覺的相遇: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結構論比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49507
- 條形碼:9787517149507 ; 978-7-5171-4950-7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物感與知覺的相遇: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結構論比較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劉勰和梅洛-龐蒂詩學的心物關系結構比較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勾勒出“范疇結構”“思維結構”“體系結構”“話語結構”等具體的維度。論文由五章構成,緒論部分交代了問題的緣起。**章“心物關系結構論”是問題篇,是整個比較框架的核心總覽,界定了“詩學心物關系結構”的概念和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心物關系結構論的基本內涵。第二章范疇結構是在中西方哲學、詩學歷史中梳理詩學心物關系結構中的“心”、“物”、“心物關系”的歷史演變、表現方式、基本內涵和詩學形態,架構宏觀的范疇概念的歷史發展體系。第三章則深入到范疇結構表現的深層的文化思維差異中并將思維結構分為“本源性”和“實用性”兩類。第四章體系結構將心物關系結構納入到美學的維度中去探討,共分三節,即“審美對象的存在方式”、“審美活動的過程結構”、“審美理想的終極指歸”。從這三個方面建立起一個縱向的心物關系結構的詩學體系,在“物感”與“知覺”的基本理論點的對比言說中發掘各自的精神實質。第五章“心物關系的話語結構”,選擇了三對話語范疇進行對比研究。三對話語范疇在相互對話和言說中尋找互補性,促進詩學的共同發展;在比較和闡釋中找到互證性,展現相互融合的契約點;在不可通約的民族性話語中找到互鑒性,探尋各自民族審美詩學的密碼。這一研究將為促進中國傳統詩學的現代轉型和中華民族詩學和美學的現代化建構提供可供參考的實踐路徑。
物感與知覺的相遇: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結構論比較研究 目錄
**章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結構論的比較基石
**節何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結構
第二節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結構的可比性分析
第二章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論之范疇結構
**節范疇結構的歷史演變與表現方式
第二節范疇結構的詩學形態與內涵
第三節范疇結構組合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論之思維結構
**節思維結構的本質內容及基本特點
第二節思維結構的系統要素及模式類型
第三節思維結構的具體方法及程序路徑
第四章劉勰與梅洛一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論之體系結構
**節審美對象的存在方式:感性的"世界之肉"與詩性的"物色相召"
第二節審美活動的過程結構:身體的在世界中與心物聯動
第三節審美理想的終極指歸:深度存在與生命存在
第五章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論之話語結構
**節主客統一的互補:"心物應答"與"可逆性"
第二節審美主義的互鑒:"審美意象"與"肉身化"
第三節主體間性的互證:"神與物游"與"含混性"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物感與知覺的相遇:劉勰與梅洛-龐蒂詩學中的心物關系結構論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
王光祖,男,1991年11月生,漢族,山東省菏澤市人。本、碩、博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文學批評、中西比較詩學。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