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亚洲图区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网站/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戰略與管理十年合訂本(1993-2004)全11卷

戰略與管理十年合訂本(1993-2004)全11卷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暫無
開本: 16開
讀者評分:5分3條評論
本類榜單:管理銷量榜
中 圖 價:¥1470.0(2.1折) 定價  ¥7000.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戰略與管理十年合訂本(1993-2004)全11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807051
  • 條形碼:9787201807058 ; 978-7-201-80705-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略與管理十年合訂本(1993-2004)全11卷 本書特色

16開精裝,《戰略與管理》雜志社出品
《戰略與管理》,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的機關刊物,創刊于1993年,國內極負盛名的標桿性戰略思想刊物,也是被美國FBI全文翻譯的唯一中文雜志
匯集國內外眾多卓越學者、知名人士發表的文章,如閻學通、王普豐、蔣緯國、李慎之、胡鞍鋼、伊藤憲一、陳有漢、季塔連科等,對諸如“中華文明的轉型”、“現代化過程中的民族主義”、“東亞金融危機”、“對日本的戰略應對”、“國家利益的思考”、“儒家與意思形態重建”等重大問題進行討論
既可作為學者、官員、各種機構及相關愛好者的閱讀收藏文獻,亦是饋贈師友的佳品

《戰略與管理》是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的機關刊物,創刊于1993年,關注于國家利益的戰略研究,探求中長期發展的國家治理問題,注重報國建言、實學致用,多年來在海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是國內極負盛名的標桿性戰略思想刊物,在海內外有著較大影響,被稱為 “為國家滋養了一代知識精英”,是被美國FBI全文翻譯的唯一一本中文雜志,被國際社會譽為“東方的《外交事務》”。

這套《戰略與管理【十年合訂本】》收錄了1993年至2004年公開出版的64期全部內容,全套11卷,共約1300萬字,匯集國內外眾多卓越學者、知名人士發表的文章、講話等,如閻學通、王普豐、蔣緯國、李慎之、胡鞍鋼、伊藤憲一、陳有漢、季塔連科等,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國防、安全、文化、外交、以及現代化、工業化和全球化等宏觀發展問題,將一一再現我國在跨越世紀之交的那個十年中知識界、思想界對國家前途的深入求索,重現那個時期對諸如“中華文明的轉型”、“現代化過程中的民族主義”、“東亞金融危機”、“對日本的戰略應對”、“國家利益的思考”、“儒家與意思形態重建”等重大問題的爭論,對當前國家面臨的生存和發展、改革和闖關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可作為學者、官員和各種機構擁有為學術研究的收藏文獻。


部分重要文章目錄:

1993年·11(總第1期) 創刊號
       重光道統——蔣緯國
       改革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四起三落——胡鞍鋼
       清末新政與中國現代化研究——蕭功秦
 1994年1(總第2 期)
       “軟政權”與分利集團化:中國現代化的兩重陷井——蕭功秦
       從全球化視點看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李慎之
       中國現代化的脈絡與出路——康曉光
       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各種社會關系的新變化——孫立平
       市場經濟發展的政治環境及其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李凡
       競爭與沖突中的得與失——鄭也夫
       后新時期文化:挑戰與機遇——張頤武
       后現代話語錯位與知識分子價值選擇——王岳川
 1994年2(總第3期)
       農村股份合作制的幾點思考——杜潤生
       東亞權威政治與現代化——蕭功秦
       戰后地緣政治與當代中國的對外戰略——馮紹雷
       美國人眼中的“大中華”——王緝思 朱文莉
       市場過渡理論及其存在的問題——孫立平
       國家在市場經濟轉型中的作用——王紹光
       儒·師·教—中國早期知識分子與政統道統的關系——閻步克
1994年3(總第4期)
      
民族主義概念的現代思考——王逸舟
       重新思考世界新秩序——基辛格
       中國農村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康曉光
       社會生態學的腐敗與社會轉軌期的腐敗——鄭也夫
       “現代性”的終結—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張頤武
 1994年4(總第5期)
  
文化批判理論與當代中國民族主義問題——汪暉 張天蔚
       民族主義與中國轉型時期的意識形態——蕭功秦
       我國收入分配的結構及存在的問題——孫立平
       國家資本再分配與民間資本再積累——溫鐵軍
1994年5(總第6期)
  
平民主義與中國改革——孫立平
       民族主義與國家增生的類型及倫理道德思考——時殷弘
       我國農業波動的政治與經濟分析——康曉光
       省地級干部眼中的東西部差距——胡鞍鋼
       長期制約中國社會發展的七大因素——李培林
1994年6(第7期)
  
對趕超戰略的反思——林毅夫 蔡昉 李周
       論盧梭政治哲學中的民粹主義——時殷弘 張鳳陽
       國際金融資本體系的總體性危機與中國改革——(美)林頓拉·魯什 溫鐵軍
1995年1(第8期)
       改革中期的社會矛盾與政治穩定——蕭功秦
       土地國有化應是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康曉光
       美國高層人士對中美關系若干重要問題的看法--1994華盛頓“中美關系研討會”側記——王逸舟
1995年2(第9期)
 
 晚清外交“多渠道”的失敗--中法“越南交涉”個案研究——雷頤
       “大僑務”觀念的確立——習近平
1995年3(第10期)
       趕超戰略的再反思及可供替代的比較優勢戰略——林毅夫 蔡昉 李周
       致力于和平與發展——聯合國秘書長加利
       重視農業,勿忘深化改革——杜潤生
       關于大型國有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的改革--組織替代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和方式——秦曉
       東亞:真老虎還是紙老虎?--訪《亞洲奇跡之謎》作者克魯格曼——胡舒立
1995年4(第11期)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教訓——高華
    戊戌變法的再反省--兼論早期政治激進主義的文化根源——蕭功秦
       90年代我國的貧困與反貧困問題分析——康曉光
       跨學科研究與第四產業——樂黛云
       后現代主義在中國——陶東風
1995年5(第12期)
       國際政治的世紀性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時殷弘
       什么是文明——盛洪
1995年6(第13期)
       中國崛起的可能選擇——閻學通
       聯合國研究中的若干重點和動向——王逸舟
1996年1(第14期)
       從民族主義到天下主義——盛洪
       資源結構升級:趕超戰略的誤區--對“比較優勢戰略”批評意見的幾點回應——林毅夫 蔡昉 李周
1996年2(第15期)
  
傳統與當代農民對市場信號的心理反應--也談所謂“農民理性”問題——秦暉
       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全球性影響——張五常
       公共財政與民主政治 ——王紹光
       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與前景 ——蕭功秦
       《什么是文明》的演繹邏輯與討論語境 ——孫立平
       是經濟學挑戰歷史,還是邏輯代替經驗事實?--析《什么是文明》的方法論錯誤——徐友漁
       西方對非西方:當今美國對華態度的根本原因——時殷弘
 1996年3(第16期)
       南街村經驗的思考——鄧英淘 苗壯 崔之元
       國家利益的判斷——閻學通
       20世紀回顧與21世紀前瞻--從世界現代化進程視角透視——羅榮渠
       臺灣農業:大陸可以借鑒什么——周其仁
       第二步農村改革面臨的兩大基本矛盾——溫鐵軍
1996年4(第17期)
       傳統社會的進身之道--八股取士的重估——何懷宏
       從科舉制度的廢除看近代以來的文化斷裂——蕭功秦
       2000-2050: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及其全球影響——康曉光
       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的國家自主性問題——孫立平
       關于“新蠻族征服論”與拯救文明之路--與盛洪先生商榷——秦暉
1996年5(第18期)
       分稅制:評價與建議——胡鞍鋼
       科舉制:一種精英再生產的機制——孫立平
       文化認同的困境--9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反西化思潮——許紀霖
1996年6(第19期)
  
清末“保路運動”的再反思——蕭功秦
       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國內背景——時殷弘
       道德基礎與經濟學的現代化——汪丁丁
       軍事革命及其對未來海軍發展的影響——張召忠
       科舉官僚制的技術、制度與政治哲學涵義--兼論科舉制與現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異——秦暉
1997年1(第20期)
  
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評估——閻學通
       現代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俞可平
19972(第21期)
  
論我國小型經濟的體制轉型——袁純清
       廢科舉、興學堂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應星
19973(第22期)
       美國與21世紀世界政治的根本問題——時殷弘 石斌
       小農均平地權與農業規模經營——溫鐵軍
19974(第23期)
  
中國政府汲取能力下降的體制根源——王紹光
       近代中國人對立憲政治的文化誤讀及其歷史后果——蕭功秦
       中國經濟史上的怪圈:“抑兼并”與“不抑兼并”——秦暉
       論我國小型經濟的結構轉型——袁純清
       鄉村社會的司法實踐:知識、技術與權力--一起鄉村民事調解案——強世功
19975(第24期)
  
文化不自覺的典型文本--評盛洪《為萬世開太平》——何家棟
       中國的比較優勢與貿易自由化戰略——胡鞍鋼
       社會主義研究中的新制度主義理論——孫立平
19976(第25期)
  
公平競爭與社會主義--“桑巴特問題”與“美國例外論”引發的討論——秦暉
       民族國家、憲政與法律移植--晚清國家轉型中的合法性重建——強世功
19981(第26期)
       東亞正在改變世界格局——李鐵映
       國際金融風潮與中國的“資源資本化” ——溫鐵軍
19982(第27期)
       世界新秩序與新興大國的歷史抉擇——喻希來 吳紫辰
       東亞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教訓:政策、制度與危機應對——樊綱
       后現代派如何挪用現代性話語--評“經濟民主”和“文化民主” ——何家棟
19983(第28期)
       “混合憲法”與對中國政治的三層分析 ——崔之元
       人權與族權的差異 --什么是民族主義的真精神? ——何家棟
1998年4(第29期)
       中國:通過法治邁向民主——季衛東
       失敗的哲學家的再次嘗試——喬治·索羅斯
       中國糧食供給能力的過去與未來 ——林毅夫
       農村土地問題的世紀反思 ——溫鐵軍 馮開文
1998年5(第30期)
  中國經濟的斷裂帶——何清漣
       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政治態勢與前景展望——蕭功秦
       貨物流、資本流和經濟周波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秦曉
       通俗文本中的思想角逐--評《解釋中國》——王思睿  何家棟
1998年6(第31期)
  
論國家利益--生存與發展需求——秦朝英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陷阱 ——溫鐵軍
       美國國家利益的消蝕——薩繆爾·亨廷頓
       從文化反思到人的自覺--兩位人類學家的聚談 ——費孝通  李亦園
1999年1(第32期)
       西藏: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軟肋——王力雄
       全球資本主義危機與中國——喬治·索羅斯
       啟蒙死了,啟蒙萬歲!--評汪暉關于“中國問題”的敘說——汪丁丁
       良心與主義——李慎之
       “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點嗎?——黨國英
       法院制度改革芻議 ——蔡定劍
       謹防重蹈舊中國農村破產的覆轍--從工商、金融資本對農村的過量剝奪談起——溫鐵軍
1999年2(第33期)
       現代化與人類文明主流——王思睿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與經濟體制改革答問(上)——杜潤生
       日中關系展望—關于江澤民主席訪日的思索——谷野作太郎
       面對“全球資本主義”:中國向何處去——汪丁丁
1999年3(第34期)
  
中國經濟增長的現狀、短期前景及長期趨勢——胡鞍鋼
       市場轉型與中國中間階層的代際更替——李強
       公理世界觀及其自我瓦解——汪暉
       人權與國權的覺悟--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同異論——王思睿
       倫理問題的復雜性 ——“文化戰略”的理論反思——尹保云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與經濟體制改革答問(下)——杜潤生
       全球化研究的中國視角——俞可平
  
修改憲法與公民教育——李慎之
1999年4(第35期)
       民族主義的雙刃劍--南斯拉夫-科索沃問題的由來——秦暉
       世界知識的中國回應:認識、立場及其他--以政治學為例——石之瑜
       五四以來的兩個精神“病灶”——朱學勤
       經濟增長、社會公正、民主法治與合法性基礎--1978年以來的變化與今后的選擇——康曉光
       正確地估計世界大局及其發展趨勢——時殷弘
       民族主義與世紀之交的思想分化——蕭功秦
 19995(第36期)
       困難與選擇:對臺灣問題的思考——時殷弘
       法治與未來中國政體——潘維
       西藏問題的文化反思——王力雄
       中國經濟的反市場形態原因分析——何清漣
       向民主政治轉型的動因與路徑——陳堯
19996(第37期)
       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王逸舟
       時代特征與中國的機遇--與張文木先生商榷——王思睿
       傳統中國社會的再認識——秦暉
       半個世紀的農村制度變遷——溫鐵軍
20001(第38期)
  
中國國家安全哲學——張文木
       中國改革:歷史與倫理評價——秦暉
       二種危機與三種思潮--20世紀中國的思想史——許紀霖
       三種社會體制與中國未來走向——張五常
2000年第2(第39期)
       關于臺灣的幾項必須正視的大戰略問題 ——時殷弘
       知識經濟的制度背景--“知識經濟”批判——汪丁丁
       文化危機中的知識分子職業--答采訪者——李書磊
       中國的村民自治與民主化發展道路 ——王振耀
20003(第40期)
       冷戰后的繼續--冷戰后的主要國際政治矛盾——閻學通
       如何與中國共處——布熱津斯基
       陳水扁當權以后的兩岸關系:一種謹慎的期待——蕭功秦
20004(第41期)
  
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李慎之
       “圈地運動”與中國社會心理的變遷——何清漣 張祥平
       法制的觀念與國家治理的轉型——強世功
       安全兩難與東亞區域安全體制的必要 ——時殷弘
       中國新經濟的市場化和民營部門的作用--評李民騏“與何清漣商榷”文——王思睿
20005(第42期)
  
以政治穩定為基礎的中國漸進政治改革——徐湘林
       美國全球戰略中的歐洲——布熱津斯基
       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與當代中國“問題”——秦暉
       公司治理結構的模式選擇和制度安排——秦曉
       權力的代價與改革的路徑信賴——王紹光
20006(第43期)
  
后全能體制與21世紀中國的政治發展——蕭功秦
       美國對華政策和臺灣問題的未來——時殷弘
       俄羅斯大眾私有化評析——金雁 秦暉
       政治策略與民初憲政的歷史經驗——袁偉時
       中國問題語境下的主義之爭--就“中國民族主義”與王小東先生商榷——何家棟
       關于腐敗的經濟學分析——汪丁丁
20011(第44期)
       21世紀前期中國國際態度、外交哲學和根本戰略思考——時殷弘 宋德星
       重估中國外交所處之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并非當代世界主題——張睿壯
       美國與俄羅斯——布熱津斯基
       知識動力學與文化傳統變革的三類契機——汪丁丁
20012(第45期)
  
政治改革與中國國家建設——鄭永年
       全球化、主權國家與世界政治秩序——李強
       試析中美政治文化張力--從科索沃危機談起——蕭功秦
       轉軌經濟學中的公正問題——秦暉
       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與就業前景——夏業良
2001年3(第46期)
  
公民權、所得權和預算體制--談農村稅費改革的思路——王紹光 王有強
       社會排斥和經濟歧視--東部農村地區移民的現狀調查——姚洋
       論中央地方關系中的集權和民主問題——鄭永年 王旭
       中國經濟增長與政治改革——王思睿
       約翰·格雷對哈耶克的全面挑戰——韋森
2001年4(第47期)
       世界霸權與印度洋--關于大國世界地緣戰略的歷史分析——張文木
       解讀柏克——林國榮
2001年5(第48期)
  
法治中國的可能性--兼論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解讀和反思——季衛東
       論世界帝國--從觀念史截面的理性思考——林國榮
       和平奮斗興中國--辛亥革命九十周年——李慎之
       世界體系、中美關系和中國的戰略考量——鄭永年
       關于柏克《法國革命論》--我的一點答復和意見——何兆武
 2001年6(第49期)
  
帝國組織的興亡條件及其演變--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吳思
       后毛時代的精英轉換和依附性技術官僚的興起——徐湘林
       后全能體制下現代國家的構建——李強
       在合法與正義之間--關于兩種民主的反思——許紀霖
 2002年1(第50期)
       資源重新積聚背景下的底層社會形成 ——孫立平
       中國司法改革邏輯的研究--評*高法院的《引咎辭職規定》——蘇力
       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國家利益 ——張文木
2002年2(第51期)
       我們在開始面對一個斷裂社會? ——孫立平
       中美日俄印有形戰略資源比較--兼論旨在“富民強國”的中國大戰略 ——胡鞍鋼 門洪華
2002年3(第52期)
  
未來3-5年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分析——康曉光
       公共財政的憲政思維——李煒光
       經濟繁榮背后的社會不穩定——王紹光 胡鞍鋼 丁元竹
       第二次轉型:以制度建設為中心——胡鞍鋼
       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的政治邏輯 ——王紹光
2002年4(第53期)
       談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 ——李慎之
       社會階層分析與政治穩定研究--評康曉光《未來3-5年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分析》 ——何家棟 王思睿
       權力、相互依賴與全球主義——羅伯特·基歐漢 約瑟夫·奈
       全球化潮流中的國家--關于國家在當今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權能和積極作用的系統論說 ——時殷弘
       文化現代化與中國知識(上)——秦暉
2002年5(第54期)
  中國改革面臨的深層問題--關于土地制度改革——楊小凱、江濡山談話錄
       為什么不是“中國的民主”?——王思睿
       聯省自治:二十世紀的聯邦主義嘗試——劉軍寧
       東亞軍備控制和不擴散問題:現狀與危險——時殷弘
       開啟西儒會融的新路--文化現代化與中國知識人(下)——秦暉
2002年6(第55期)
       對日關系新思維--中日民間之憂——馬立誠
       中國后全能型的權威政治——蕭功秦
       有效的政府與民主——王紹光
       鄉鎮自治:根據和路徑——于建嶸
2003年1(第56期)
  
中國轉軌之路的前景——秦暉
       經濟發展與中國文化——林毅夫
       新加坡的“選舉權威主義”及其啟示--兼論中國民主發展的基本路徑——蕭功秦
       未來10年中國政治發展策略探討——康曉光
       九州鼎立 八方共融--從大一統到全球化——劉軍寧
       制度性變革的預期選擇及其延滯效應——夏業良
2003年2(第57期)
       中國腐敗的治理 ——吳敬璉
       文化民族主義論綱——康曉光
       公民素質與選舉改革調查 ——蔡定劍
       中日接近與“外交革命” ——時殷弘
       第二代改革戰略:積極推進國家制度建設 ——王紹光 胡鞍鋼 周建明
2003年3(第58期)
       農民有組織抗爭及其政治風險--湖南省H縣調查——于建嶸
       制度供給失衡和中國財政分權的后果——姚洋 楊雷
       中國的外部困難和新領導集體面對的挑戰--國際政治、對外政策、臺灣問題——時殷弘
       美國民族主義的悖論——裴敏欣
       全球化與聯邦化——吳稼祥
2003年4(第59期)
  
鄉村低水平制度均衡的破解路徑--一個案例研究——黨國英
       “三農”問題困擾下的中國鄉村治理——徐湘林
2003年5(第60期)
  特稿
       農村黑惡勢力和基層政權退化--湘南調查——于建嶸
       論合作主義國家——康曉光
       民主政治的動力:國際經驗與中國現實——黨國英
       論經濟制度在憲法中的地位 ——劉軍寧
2003年6(第61期)
       鄉村治理:組織和沖突 ——趙樹凱
       俄羅斯經濟轉軌為什么這么難——金雁
       中國近期主要對外戰略問題--兼談長期性基本戰略機遇——時殷弘
       中美日印國防實力比較——胡鞍鋼 劉濤雄
       經濟外交的經驗教訓——周永生
2004年1(第62期)
  權利失衡、兩極社會與合作主義憲政體制——孫立平
       選舉發展中的矛盾與選舉制度改革的探索——強世功 蔡定劍
       臺灣問題上的嚴重危險和戰略必需——時殷弘
2004年2(第63期)
       依靠農民,高速推進城市化--關于我國21世紀上半葉宏觀經濟戰略的建議——潘維
       順應民心的變化:從財政資金流向看中國政府政策調整——王紹光
       建立中國的法律規范審查制度--兼對修憲理論的一點探討——張千帆
       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與中國的選擇——張文木
       仁政:權威主義國家的合法性理論——康曉光
2004年3(第64期)
       武力遏制臺獨法理獨立的利弊分析——閻學通
       中國傳媒迅速崛起的實證分析——胡鞍鋼 張曉群
       中國城市布局與人口高密度社會——李強 張海輝

戰略與管理十年合訂本(1993-2004)全11卷 節選












戰略與管理十年合訂本(1993-2004)全11卷 作者簡介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1989年6月17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注冊的國家一級學術團體,是全國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薈萃了全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等各界專業學者及大批富有成果的業余理論研究者,旨在為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提供戰略性決策咨詢和政策建議。十余位海內外資深的著名政治活動家、外交家、軍事家、經濟學家、文學家擔任高級顧問。中戰會與國內外有關政府機構、學術團體、非政府組織等建立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國際社會享有“中國的戰略智囊庫”之稱,在民間外交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歷屆主要領導包括前國務院副總理蕭克、谷牧,開國上將張愛萍,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等。

商品評論(3條)
  • 主題:

    買了兩套,全被人搶走了

    2019/12/6 18:32:31
    讀者:******(購買過本書)
  • 主題:團購超值團購超值

    戰略管理是一份著名刊物,代表的社會思潮值得注意。

    2018/12/12 16:57:41
    讀者:******(購買過本書)
  • 主題:真是很厲害的書

    簡單來說,就是那種擺在書房里,要么不看,要么就能看到死為止的書籍。實在很厲害。

    2018/7/13 14:48:15
    讀者:******(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