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新哲人.誰吃了你的腦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2337
- 條形碼:9787521732337 ; 978-7-5217-323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哲人.誰吃了你的腦子? 本書特色
自古以來,技術就以種種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類的生活里。早期的發明家創造出了燧石和斧頭、車輪和滑輪、印刷機和筆、發動機和電;早期的使用者則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生存的利器、前行的滾軸、學習的工具、生產的動力,使他們遙遙領先。 得益于早期的技術,現代世界的許多地方都擁有了清潔的水源和豐富的食物,能夠提前預防各種各樣嚴重的疾病;人們不但可以自由、廣泛地互相交流,還可以出入足以令啟蒙思想先驅都為之驚嘆的“圖書館”。 如今,擁有現代技術的我們正在將人類過去數百年的成果付之東流:我們污染水源、破壞土地,我們身體健康卻精神失調,我們互相聯系卻沒有交流,我們擁有資源充足的“圖書館”——互聯網——卻用它來看滑稽的貓科動物視頻。 的確,我們仍然擁有那些早期的,甚至是更好的技術,但是,正如紐約大學教授、著名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30多年前所說,我們正在使用技術使自己“娛樂至死”。
新哲人.誰吃了你的腦子? 內容簡介
《新哲人》的每一期都是跟生活有關的主題,比如生而為人、新消費主義、數字浪潮、時間、旅行、平衡、死亡……哲學家們圍繞這些主題給出了有趣的思考和答案。本期主題為技術與人類的大腦。主要探討了數字革命后人類的生存現狀。自古以來,技術就以種種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類的生活里。早期的發明家創造出了燧石和斧頭、車輪和滑輪、印刷機和筆、發動機和電;早期的使用者則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生存的利器、前行的滾軸、學習的工具、生產的動力,使他們遙遙靠前。得益于早期的技術,現代世界的許多地方都擁有了清潔的水源和豐富的食物,能夠提前預防各種各樣嚴重的疾病;人們不但可以自由、廣泛地互相交流,還可以出入足以令啟蒙思想先驅都為之驚嘆的“圖書館”。如今,擁有現代技術的我們正在將人類過去數百年的成果付之東流:我們污染水源、破壞土地,我們身體健康卻精神失調,我們互相聯系但沒有交流,我們擁有資源充足的“圖書館”——互聯網——卻用它來看滑稽的貓科動物視頻。我們大腦的溝回逐漸被這些東西磨平。的確,我們仍然擁有那些早期的,甚至是更好的技術,但是,正如紐約大學教授、有名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30年前所說,我們正在使用技術使自己“娛樂至死”。而如何在這樣的時代,對技術的優勢和劣勢有覺察,從而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正是本期需要探討的問題。
新哲人.誰吃了你的腦子? 目錄
目錄
主編的信
撰稿人
艾利斯
彼得·斯特雷恩
烏有鄉消息
毫無摩擦的存在
奧利弗·波克曼
明天再見
安東尼婭·凱斯
哲學技術支持部
存在主義漫畫
通天國
杜震君
我們是否遺忘了如何遺忘?
帕特里克·斯托克斯
尼安德特人
DBC皮埃爾
世界的盡頭
安德列·道
倫理困境
馬修·彼爾德
網中之物
杰西·甘布爾
技術的定義
在信息領域里潛水
盧西亞諾·弗洛里迪
阿米什的藝術
湯姆·查特菲爾德
六位思想家
真正的數字革命已然到來
羅伯特·W·麥切斯尼
棄物
奈吉爾·沃伯頓
技術系統的一部份
安德魯·費恩伯格
你愿意活在模擬世界里嗎?
羅素·布萊克福德
第二次降臨
威廉·巴特勒·葉芝
維特根斯坦的噴射機
大衛·埃德蒙茲
骯臟的中產階級
安吉拉·史密斯
我們與海外房產的愛情故事
范希拉玉
機器停轉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
思想警察
安德列·陶
13個問題
蒂姆·索夫馬賽
新哲人.誰吃了你的腦子? 節選
技術之哲思——寐者,歌者與舞者的時代(序) 姜宇輝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新哲人》中文版主編 真的越來越喜歡《新哲人》雜志了,不僅是因為好讀好看,而且因為每一期的主題都是那么地貼近現實,都與我自己的研究如此緊密相關。拿到這一期雜志,我懷著幾分激動、興奮的心情快速翻閱一遍,覺得真的有好多話想說。關于技術,關于世界,關于人生。 哲學應該關注現實,但更應該如尼采或阿甘本所說的那樣,跟現實保持一個有差異的間距,單純地隨波逐流,肯定不是一種有出息、有追求的哲學。哲學必須有立場,這個立場必須來自冷靜,來自痛徹的反思。正是此種反思給哲學提供了一個切入現實的尖銳視角。我說的是“尖銳”,那或許真的就如匕首一般深深刺入看似光滑無痕的數碼世界的表面,由此制造出一種斷裂和傷痕。哲學家,從來不是一個閉眼不看現實的、麻痹的寐者,也絕不應該是想盡辦法來“巴結”世界的歌者,而應該是一個舞者。他孤獨,因為他總是覺得與身邊的世界格格不入;他舞動,因為他總是想讓一切僵死固化的東西再度進入流變和生成,但他又苦心孤詣,匠心獨運,揮灑概念創造之顏料,勾畫出至真至美的思想—意象之境。 面對今天的技術之困境和難題,也同樣要以此種復雜多變但又深刻堅定的哲學舞步來回應。對技術的批判,早自馬克思的時代就已經開始,進入二十世紀又有海德格爾、法蘭克福學派等一輪又一輪的激烈浪潮,以至于晚近以來,如約納斯和斯蒂格勒這樣深刻的思想家再度對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進行聲討之際,反倒會令作為讀者的我們心生幾分倦怠乃至質疑、反感:又是這一套,那你們這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哲學家倒是給出什么對癥的良方和解藥啊?除了批判,你們還能做些什么?除了技術自身拯救自己的力量,你們還能想到什么可行的解決方案嗎?這樣的“偏見”其實是非常普遍的。當我們翻開任何一本以技術批判為基調的哲學書時,幾乎都會有如此鮮明的印象,就是開篇氣勢如虹、聲淚俱下,但越到后面就越迷失在文獻綜述之中,*后的結論呢?也許真的就如等待戈多一般,只能是處于永恒的延宕之中。 由此也就暴露出一個根本的問題。對技術持一種激烈批判的“態度”是很容易的,但這恰恰不是哲學所應該做的*緊要的事情。擺一種態度,做一個姿態,這當然也挺重要,但*終往往淪為站隊的策略,甚至會成為私帶流量的陰險砝碼。“喲,您也對技術持激進的批判立場啊,您真是一個憂國憂民、對時代懷有深刻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我們愛戴您!”但僅僅在流量盛景之中受人愛戴是遠遠不夠的,在面向公眾的“態度”的背后,還必須有一個面對思想自身的冷靜而孤獨的“判斷”。深刻而獨立的判斷,才是旗幟鮮明的態度背后的真正支撐和前提。 那么,這個判斷又如何做出呢?單純的“懷鄉癥”(nostalgia)或“烏托邦”顯然都不足取,應該首先基于尼采和福柯意義上的譜系學。懷鄉癥是用一個“曾經有過”的黃金時代來哀悼當下,感嘆人心不古;烏托邦則是用一個“未曾有過”的美好世界來嘲弄當下,呼吁激進變革。二者在人類思想史上皆有過轟轟烈烈的篇章,但二者的癥結也幾乎同樣明顯,那就是都試圖與當下保持一個反思的間距,但這個間距又實在太過明顯和疏離,以至于*后變成了鴻溝。一種哲學的反思如果離當下現實越來越遠,遠到讓我們看不清現實,甚至看不清自己的位置,那顯然絕不可能是一種深刻的反思。遺憾的是,近現代以來的各種對技術進行批判的哲思大多陷入這兩種方向相反但殊途同歸的困境之中,馬克思的烏托邦和海德格爾的懷鄉癥只不過是其中的兩個典型而已。 那么,到底怎樣從這個夾在“未來和過去之間”的兩難之中掙脫出來,真正給激進的“態度”添加一個有理有據的“判斷”呢?福柯終其一生所不斷磨礪的譜系學方法顯然是一個利器。譜系學首先懸置了任何預設的目的和歸宿,但也同樣明確拒斥單純實證性的編年式梳理,而是試圖“令腳下的大地震顫”,讓我們強烈感受到,當下所在的位置是不穩固的,是多維的、多變的,甚至是脆弱的。譜系學看似以一種平實而細致的歷史考證的面貌示人,但對于現實的強烈的批判態度,以至于這背后的鮮明的介入和行動的立場更是它的神髓。一旦我們看清了現實本身錯綜復雜的面貌,一旦我們避免將現實“裝進”某一種現成的模式和框架,甚至一旦我們鮮明體察到現實之中所一息尚存的跳動脈搏,我們也就同時具備了面向未來進行展望、面向過去承擔責任、面向當下積極介入的眼光和勇氣。當下總是多重力量交織紛爭的場域,多重力量之間總是差異聚合的開放關系,開放關系總是傾向于再度進入流變和生成,敞開別樣的維度,釋放逃逸的矢量。 對于當下的技術難題和困境,我們也理應采取一種譜系學的方式來做出判斷、給出回應、顯出態度。這期雜志之中的各篇文章,其實已經非常出色地展現出技術化、媒介化的現實狀況的錯綜復雜乃至光怪陸離。我不便劇透其中的種種精彩之處,以免掃了大家的興致。在這篇簡短的導言*后,我不妨圍繞四個關鍵詞來例示晚近的技術之譜系學式哲思的要點和動向,分別是“光滑”(seamless) “加速”(acceleration) “控制”(control) “想象”(imagination),不妨將其簡稱為“SACI的四元圖譜”(di¬agram)。 首先是光滑。這當然是大家對當下現實的*鮮明的感受。就拿今天的機器來說,不說跟工業革命時代相比,就是跟早期控制論時代相比,都呈現出一個極為明顯的趨勢——機器不僅越來越輕、越來越小,而且它們的操作也越來越無痕、微觀,乃至潛隱。蘋果手機的光滑表面,特斯拉汽車的光滑界面,全球定位系統的光滑平面,甚至是互聯網的光滑連接,數據流的光滑序列,一切的一切都顯得如此唾手可得,甚至所見即所得,任何斷裂都會馬上被修復,任何例外都會馬上被解釋,任何陌異都會馬上被同化,甚至是任何偏離都會馬上被拉回慣例和常規。大數據的時代,讓任何微小的變異都被還原成微不足道的漣漪;算法的時代,讓任何離經叛道都簡化成另一個不同角度的解決方案;生命政治的時代,讓任何生命創造都*終淪為可被預測的統計學可能。 這也就涉及加速和控制這兩個相關的要素。借用法國哲學家維希利奧的話來說,這個時代之所以越來越光滑、越來越透明,進而消除了所有謎一樣的東西,包括幽暗隱藏的角落、陌異詭譎的維度,其實罪魁禍首當屬“實時”這種強力而遍在的技術手段。實時,以不斷加速的趨勢,不斷消解著時間的深度和空間的廣度,將人的感知、認識、體驗乃至選擇和行動皆納入一個緊密編織又不斷拓展的網絡之中。思考需要時間,行動需要醞釀,判斷需要慎思,但這些間距和間隙恰恰是一個無限加速的時代之中、無限光滑的表面之上*為稀缺的資源。由此也就涉及“控制”。“控制社會”(control society)是德勒茲在晚年提出的一個說法,本意是以批判性的方式引申乃至修正福柯關于規訓權力和生命政治的經典論述,但用來診斷當下的技術加速的時代真的是非常恰切。關于算法,有一個基本的界定,那正是“邏輯+控制”(logic + control)”。這里的控制并非僅僅是編程和操作意義上的,更是直指當下的技術化權力運作的基本形態。控制,絕非是面對面的直接作用,而總是潛藏的、微觀的,具有流動性和適應性,并總是傾向于以生產的方式來實施各種花樣翻新、變本加厲的捕獲。算法和控制的合體,恰恰不是以猙獰的面目彰顯自己的暴力,而是以一種井然有序的“邏輯”將人的每一個選擇和行動、每一個念頭和欲望都納入計算、預測、引導的模型之中,編織進全無逃逸的出口和斷裂的可能的緊致網絡之中。 那么,面對這樣一個算法控制、技術加速、光滑無痕的世界,哲學又何以做出它的不合時宜但又切中肯綮的判斷呢?當我們以譜系學的目光來掃視和審視現實之中、之下、之后的種種看似差異力量的交織互滲之時,是否反而發現這些力量*終越來越傾向于形成一個“封閉的集合”,而非“開放的整體”(德勒茲《電影1》)?其實未必。晚近以來的前沿思想似乎不斷給我們敞開著別樣思考和行動的可能。比如本杰明·布拉頓的“黑棧”理論,肖恩·庫比特的“可朽媒介”理論都在啟示我們,在光滑的數字表面之下,媒介也是有“肉身”的,肉身也是有生有死的。再如,羅薩對加速社會的研究也揭示了,在當下世界之中還存在著很多與加速相悖的減速現象(比如壽命、季節,乃至體制等),甚至還有很多反抗加速的殘余和廢料,這些都啟示我們要對加速趨勢本身進行一種譜系學式的深刻審視。此外,就實時網絡和算法控制而言,有眾多的媒介考古學家和媒介生態學家開始深入揭示時間性本身的晶體形態和網絡本身的明暗交織的復雜形態。或許,只有和這些前沿的人文研究“共舞”,切實深入技術自身的肌理之中,哲思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的舞步和節奏,才能在洶涌的流量之中確認自身的立場和冷靜判斷。也期待著諸位讀者朋友能在本期的精彩內容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場和判斷。
新哲人.誰吃了你的腦子? 作者簡介
新哲人編輯部創立于2015年,致力于探索過往和當代思想家關于如何過上更充實的生活的哲學思想。旨在引導讀者選擇更快樂、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