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中華史綱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34105
- 條形碼:9787229134105 ; 978-7-229-1341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史綱 本書特色
《中華史綱》是臺灣當代知名歷史學家李定一創作的中國通史杰作,起于上古傳說時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變,記敘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變遷。 作者獨具匠心地將中華歷史劃分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創始與發展、新陳代謝、定型、發展和沒落六個時期,以司馬遷式的典雅簡練文筆,對幾千年的史事進行了濃淡分明的敘述,雖為史綱,但“簡得其當”。 對于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作者皆能從獨特的角度闡發新穎的見解。如從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對于中華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漢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師生的士風中,探討東漢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時代因素;從北魏孝文帝的教養背景中去探尋他力行“漢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斷里尋找鴉片戰爭爆發的緣由等。此外,對于一些似有定論的“史實”,如秦始皇“焚書坑儒”、王莽篡漢、五胡亂華、大運河的修建等,他都根據翔實的史料做出了可能更符合歷史情境的分析與判斷。如此等等,至足彰顯他獨特的思辨史觀、高遠的歷史格局和濃厚的文化情懷,讓讀者在輕松閱讀中學會思考和品味歷史的意蘊。
中華史綱 內容簡介
作為一個學過歷史的文科生,我對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事兒并不陌生。即便如此,在閱讀李定一教授的《中華史綱》時,我仍感到異常新鮮、驚喜連連。
李定一在自序中說希望能撰寫一部“一般人都能夠閱讀,而且愿意讀下去的中國史書”。他做到了這一點。
二十歲受教于錢穆、陳寅恪、張蔭麟等名師,二十七歲在英國跟隨國際關系史學者韋伯斯特閱讀西方史書,李定一對于西方史書深入淺出的撰寫方式印象深刻,所以他準備三十余年,近七十歲提筆撰寫《中華史綱》時,力求“人人易懂”。
他運用的語言很簡潔,且有一種典雅的質感;敘述歷史的方式頗似司馬遷,精煉而犀利,常常只用幾百字,便將一個王朝幾百年的興衰變遷擇要勾勒,或將一個歷史人物幾十年的生平、多面復雜的個性傳神道出。如此一來,即使是熟悉的歷史,經由他的敘述,也變得別有味道。
與動輒好幾冊的其他中國通史類圖書不同,《中華史綱》篇幅適當,能讓讀者“快速、清晰地了解本國歷史”。雖為史綱,又“簡得其當”,詳略有致。
馮友蘭曾說:“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史綱”不是事件和人物的簡單羅列,在有限的篇幅里,將幾千年的歷史講述得詳略有致,需要著者運用史學家的智慧,對史實做嚴格的選擇和取舍。李定一坦言自己曾經因為某人或某事應該配置在何處而久思不決,甚至打麻將時也想著這件事。雖是笑談,可見其用功之深。
“一般人都能夠閱讀”,通俗加好看即可;“愿意讀下去”,則非有打動讀者的獨到見解不可。《中華史綱》深深吸引我,并使我反復閱讀的,便是遍布全書的獨到見解: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兩件事,且秦始皇“坑的是方士和術士,而不是儒生”;六國的民族主義和復國主義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王莽是順應民意登上帝位的而不是篡漢;引起隋朝民眾叛亂的,不是修建大運河,而是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失敗;終北宋之世,耗竭宋廷人力、財力*甚者是西夏而非遼;“鄭和下西洋”并非為了尋找建文帝,而是尋找對付強大的帖木兒帝國的同盟;清代樸學興起,不是因為文字獄,而是受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李定一不是為故意吸引眼球而發嘩眾取眾之論,也沒有借用西方某種*理論,做看似新穎實則牽強附會的分析。他不過是未受框架和窠臼的束縛,解除人為的遮蔽,用慧眼考察史事,所以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他從獨特的角度發他人所未能發之議論,于平常處見大功力。如從洪水對全球各民族的挑戰談大禹的地位,從西羅馬帝國為蠻族覆亡論漢武帝大破匈奴的意義。秉持大格局的歷史觀高屋建瓴,歷史事件的意義與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會完全不一樣。
作為一個學過歷史的文科生,我對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事兒并不陌生。即便如此,在閱讀李定一教授的《中華史綱》時,我仍感到異常新鮮、驚喜連連。
李定一在自序中說希望能撰寫一部“一般人都能夠閱讀,而且愿意讀下去的中國史書”。他做到了這一點。
二十歲受教于錢穆、陳寅恪、張蔭麟等名師,二十七歲在英國跟隨國際關系史學者韋伯斯特閱讀西方史書,李定一對于西方史書深入淺出的撰寫方式印象深刻,所以他準備三十余年,近七十歲提筆撰寫《中華史綱》時,力求“人人易懂”。
他運用的語言很簡潔,且有一種典雅的質感;敘述歷史的方式頗似司馬遷,精煉而犀利,常常只用幾百字,便將一個王朝幾百年的興衰變遷擇要勾勒,或將一個歷史人物幾十年的生平、多面復雜的個性傳神道出。如此一來,即使是熟悉的歷史,經由他的敘述,也變得別有味道。
與動輒好幾冊的其他中國通史類圖書不同,《中華史綱》篇幅適當,能讓讀者“快速、清晰地了解本國歷史”。雖為史綱,又“簡得其當”,詳略有致。
馮友蘭曾說:“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史綱”不是事件和人物的簡單羅列,在有限的篇幅里,將幾千年的歷史講述得詳略有致,需要著者運用史學家的智慧,對史實做嚴格的選擇和取舍。李定一坦言自己曾經因為某人或某事應該配置在何處而久思不決,甚至打麻將時也想著這件事。雖是笑談,可見其用功之深。
“一般人都能夠閱讀”,通俗加好看即可;“愿意讀下去”,則非有打動讀者的獨到見解不可。《中華史綱》深深吸引我,并使我反復閱讀的,便是遍布全書的獨到見解: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兩件事,且秦始皇“坑的是方士和術士,而不是儒生”;六國的民族主義和復國主義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王莽是順應民意登上帝位的而不是篡漢;引起隋朝民眾叛亂的,不是修建大運河,而是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失敗;終北宋之世,耗竭宋廷人力、財力*甚者是西夏而非遼;“鄭和下西洋”并非為了尋找建文帝,而是尋找對付強大的帖木兒帝國的同盟;清代樸學興起,不是因為文字獄,而是受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李定一不是為故意吸引眼球而發嘩眾取眾之論,也沒有借用西方某種*理論,做看似新穎實則牽強附會的分析。他不過是未受框架和窠臼的束縛,解除人為的遮蔽,用慧眼考察史事,所以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他從獨特的角度發他人所未能發之議論,于平常處見大功力。如從洪水對全球各民族的挑戰談大禹的地位,從西羅馬帝國為蠻族覆亡論漢武帝大破匈奴的意義。秉持大格局的歷史觀高屋建瓴,歷史事件的意義與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會完全不一樣。
客觀、理性,是《中華史綱》的書寫特點。他寫《中華史綱》,其敘述之客觀,令人尊敬,也令人贊佩。尊敬他不偏不倚,即使在論述中外之事時,也不因民族立場而做狂妄自大之論;贊佩他面對人與事的紛繁枝葉,總能條分縷析,把握重點又兼顧全面,不似他人顧此失彼。
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結果,歷史人物的個性和作為復雜多變。當別人糾結于對某些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三七開還是四六開,用“好”與“壞”的道德概念去進行簡單評價時,李定一只是客觀、理性地將前因后果、好壞優缺、影響波及剖析得透透徹徹。與偏頗的爭論相比,展現歷史的全貌更為重要。
李定一的書寫是豐富而有溫度的。他不僅寫王朝更替、制度變遷,也寫百姓生活。他說殷(商)人有吃狗肉的習慣,祀典中通常都有犬;又說唐代人生活很奢侈,一場喜酒,“動輒萬計”。
有人說李定一是抱著一顆閱歷豐富的心來寫《中華史綱》,這實在是精辟之論。一個歷經人世滄桑的古稀老人,他對于歷史的認知,自有其老辣之處。如他從人性的角度,對后漢外戚與宦官權力斗爭的深刻分析就令人嘆服。“外戚雖專擅,但多少有士大夫出身的背景,排斥異己,固不遺余力,而對輿論清議,卻尚略有慮忌。”“宦官的來源不外是罪犯與貧窮者,或喪風敗德無法容身閭里之無賴,原本殊少熏陶士大夫那一套道德操守,他們根本不在乎輿論清議,而清議卻去反對他們,結果如何,可想而知。”通過他犀利的分析,我們讀懂了人性,讀深了歷史。
讀《中華史綱》,培養和鍛煉的是看待歷史和思考歷史的思維,如因果思維、現場思維、本質思維,等等。歷史不是支離破碎的事件、人物,而是因果沿襲的積累,呂后是文景之治的奠基者,北魏近百年的均田制奠定了隋繁榮的基礎;只有站在歷史現場的角度,才有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如果對西漢人崇信“五德終始說”有所了解,我們便能認識到王莽代漢在當時是順應民意的行為;透過現象看本質,漢武帝以布衣為丞相,并非在于破格用賢才,而是不滿政治上丞相總攬天下庶政的傳統……在不知不覺中,你對歷史的認知更為深刻,你看待歷史的眼光,比別人更智慧。
*后,關于如何閱讀《中華史綱》,我有兩個小小的建議。一是不易讀得太快。讀得太快,只會看到熟悉的歷史,卻錯過了作者散落在各處的精辟論斷。二是正如一首好曲子會有一段前奏,《中華史綱》也有幾章的鋪墊。性急的讀者,可以從《第五章:“中華世界”的創始》開始閱讀,直接體會更多的精彩。
中華史綱 目錄
中華史綱 作者簡介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慶銅梁人。臺灣當代知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知名教授,從事中國歷史研究四十余年,專精于中國近代史和中美關系史研究。
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社會系,受教于錢穆、陳寅恪、張蔭麟、邵循正等名師。畢業后由錢穆先生推薦,在成都華西協和大學哲史研究部擔任研究助理。
1946年進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師從著名的國際關系史學者韋伯斯特(韋伯斯特曾經指導費正清確定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方向)。求學期間,于倫敦、巴黎與羅馬教廷所藏圖書檔案中多方探求史料,奠定了其日后在中國近代史研究方面獨具一格的基礎。
1953年整理一百五十余萬字中國近代史手稿,抽繹要義,以精辟的論史方式顯現多年史學研究心得,完成《中國近代史》一書。此書頗受史學界重視,英譯本于1970年出版。
1955年成為臺灣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為保存前人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與知名學者包遵彭、吳相湘等共同編輯《中國近代史論叢》兩輯十八冊。
1956年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獎學金,前往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并指導該校中國近代史博士班學生的學術研究,且開始注意近代中美外交史問題。
1960年,《中美外交史》(第一冊)出版。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慶銅梁人。臺灣當代知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知名教授,從事中國歷史研究四十余年,專精于中國近代史和中美關系史研究。
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社會系,受教于錢穆、陳寅恪、張蔭麟、邵循正等名師。畢業后由錢穆先生推薦,在成都華西協和大學哲史研究部擔任研究助理。
1946年進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師從著名的國際關系史學者韋伯斯特(韋伯斯特曾經指導費正清確定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方向)。求學期間,于倫敦、巴黎與羅馬教廷所藏圖書檔案中多方探求史料,奠定了其日后在中國近代史研究方面獨具一格的基礎。
1953年整理一百五十余萬字中國近代史手稿,抽繹要義,以精辟的論史方式顯現多年史學研究心得,完成《中國近代史》一書。此書頗受史學界重視,英譯本于1970年出版。
1955年成為臺灣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為保存前人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與知名學者包遵彭、吳相湘等共同編輯《中國近代史論叢》兩輯十八冊。
1956年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獎學金,前往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并指導該校中國近代史博士班學生的學術研究,且開始注意近代中美外交史問題。
1960年,《中美外交史》(第一冊)出版。
1963年,應錢穆先生邀請,赴香港任教,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歷史學系系主任,1966至1968年兼任文學院院長,與嚴耕望、全漢昇、牟潤孫、羅香林等知名學者一起,為香港史學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1969年后定居加拿大。曾于1971年至1972年到杜魯門總統圖書館閱讀中美外交檔案。
1976年,應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之聘,返回臺灣任教。
1978年,修訂出版《中美早期外交史》。
1986年,從構思到完成歷時三十余年之久的《中華史綱》出版。
李定一強調研究歷史要有“史德”,即對歷史要秉持客觀、持平的態度。作為教授,他是學生眼中“有個性的歷史學家”,他講的課是學生追捧的名師之課;作為歷史作家,他用慧眼考察史事,使一般讀者均能獲得巨大啟發。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