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頭顱記
-
>
食南之徒
-
>
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漂亮朋友
-
>
(精)我們八月見
-
>
吳宓日記續編.第10冊:1972-1974
-
>
故事會;刀客
-
>
刀鋒
窄門 本書特色
《蛇結》同譯者作品,重新翻譯,力求保留原文美感及精確表達其中意思。
諾獎作家安德烈·紀德傳世之作。作者自己也說:“假如我今天死去,我的全部作品將會在《窄門》之后消失;只有《窄門》會受到人們的關注。”
讀者在唏噓主人公悲慘愛情的同時也可引發反思:
——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純潔到神圣,還是從實際出發,落地生根?
——人是否該某些被約定俗成的事情所約束?
——人要因為愛情改變自己嗎?
作者因在作品中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窄門》便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讓讀者更好地感受紀德作品中的文學氣息。
書中搭配插圖,圖文并茂,精美裝幀,讓整本書有了更好的收藏價值。亞銀外加擊凸工藝的護封增加了整個書籍的質感。
窄門 內容簡介
《窄門》的故事里,杰羅姆與表姐阿麗莎自小青梅竹馬,偷偷地彼此愛戀著,他們的愛情得到了周圍人的支持。兩人以全部的純真與熱情,一心只想為對方而變成更好的人。但愛得越深,越不能忍受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是當阿麗莎目睹了母親與他人私奔、妹妹過著平淡而又毫無愛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后,而越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礙通往完美愛德的崎嶇,她甚至將自己的存在看做杰羅姆穿越“窄門”、接近上帝的優選障礙。于是她轉向宗教信仰,為了讓愛人更加自由地到達天國彼岸、獲得比愛情所能給與的平凡幸福“更好的”東西,她選擇了逃離,*終孤獨死去。
在故事中讀者可找到紀德的影子,也委婉敘述了紀德的一生。
窄門 節選
或許,有的人是可以拿它成書的。但是,我這里要講的故事,個中經驗早已令我氣力盡耗,品行盡隕。因此,我打算僅僅將些許回憶錄載為文。如若有嫌支離破碎之處,我也絕不會訴諸杜撰虛構之筆以補綴之抑或連貫之。文飾之工勢必有礙我將舊事付諸筆端的這*后一點兒趣味。
我失怙那年尚不到十二歲。父親生前是勒阿弗爾的醫生,但自此以后,母親便認為已沒有繼續在那里羈留的必要,于是,她為了我更好地完成學業,決定移居巴黎。她在盧森堡公園旁賃居一套小公寓,阿什伯頓小姐也一同住了進來。弗洛拉·阿什伯頓小姐無親可依,*初,她是母親的家庭教師,后來成了她的女伴,不久后又成為她的密友。我身邊這兩個女人的神色幾近一致,亦溫婉亦哀戚。如今回想起來,我卻只記得她們身著喪服的樣子。有一天,我想那是父親過世很久以后的事了,母親將晨帽上的黑色絲帶換成了藕色。
“哦,媽媽!”我嚷道,“這個顏色真不適合你!”
第二天,她又換回了黑色。
我體質羸弱,為此,母親和阿什伯頓小姐對我無微不至,小心翼翼,生怕我累著。我之所以沒由于她們而墮落成懶鬼,這得歸功于我勤奮的天性。天氣乍一回暖,她們二人便一致認為我在巴黎總是面色蒼白,當務之急便是出城走走。臨近六月中旬,我們動身去了勒阿弗爾周邊的菌湖,每個夏天我們都會去那里,并借住在布可蘭舅舅家里。
在一個不甚大也不甚美麗、與其他許許多多座諾曼底花園別無二致的園子里,坐落著布可蘭家的三層白色樓房,而那樓房又與上上個世紀許許多多的鄉下房舍何其相似。房子朝東,沖花園前身的這一面墻壁上辟了約莫二十來個窗戶;房子背面也辟了同樣數目的窗子;但是兩側墻壁上卻不見一間窗牖。窗戶上裝的是小格子玻璃——有幾塊是新換的,與周遭的舊玻璃相比顯得過于明亮,并且把舊玻璃襯托得又臟又綠。有的窗玻璃上有一些長輩們稱作“氣泡”的瑕疵。透過它們觀察外面的樹木時,樹木便會扭捏變形。郵遞員突然出現在窗前時,身上也會頓時隆起一塊。
花園呈長方形,四周以墻垣圍起。花園在房前形成一片相當開闊的蔭涼草地,繞草地一圈還鋪了條砂石路。為了方便觀察農莊院落的情形,房前這一側的墻壁砌得較為低矮。農莊簇擁著花園,當地人習慣留出一條路并在路兩旁種上兩行山毛櫸樹作為農莊的邊界。
房子后面,朝西那一側,園中的草木生長得更為肆意——南邊兒果木籬架前的那條小徑上鮮花綻放,它在幾株樹木和一簾濃郁的盧李梅的保護下免遭海風終年的侵擾,沿北墻根兒的另一條小徑則索性消失在濃密的枝丫下。我的表姐妹稱之為“黑色幽徑”,黃昏一過他們便不肯貿然前往。房后這兩條小徑都可通向菜圃,菜圃就在花園的下頭,從花園往下走幾個臺階即可到達,算是花園的延續。菜圃盡頭的墻壁上辟了一道窄小的暗門,穿過暗門,墻的另一側是一片萌生林,農莊邊上那兩段山毛櫸路便是從左右相向而來于此處匯合的。在西面的石階上,人們可以鳥瞰與一川平原相接的矮樹叢,并觀賞平原上莊稼收成的景象。并不遙遠的天際線上可見一處渺小的村落和它的教堂,如若天氣和靜,晚上還能看見從幾家房舍飄出的煙氣。
每個晴朗的夏夜,吃過飯后,我們都會來到臺階下方的花園里,從窄小的暗門出去,來到山毛櫸路邊的椅子旁。在這里,當地風光幾乎盡收眼底。舅舅、母親和阿什伯頓小姐在此坐下來,身旁是一間廢棄的泥灰巖采石場的茅草屋頂。我們眼前那片狹窄的洼谷里霧氣彌漫,遠處成片的樹林上方晃耀著紺金色的天空。然后我們起身回到花園,此時園中的光線已經暗淡下來,我們會在花園的盡頭逗留片刻。等回到屋里時,會發現從不與我們一起出去散步的舅媽仍然在客廳里待著……對于我們這些孩子而言,夜晚就這樣結束了,但是晚些時候,聽見長輩們上樓時,我們通常仍會在房間里看書。
白天幾乎所有的時光,如果我們不到花園去,便是在“自修室”里度過的。所謂自修室,其實就是舅舅的書房,里面安放了幾張小學生課桌。表弟羅伯特和我并肩而坐,我們身后是朱麗葉特和阿麗莎。阿麗莎長我兩歲,朱麗葉特小我一歲,而羅伯特是我們四人中年齡*小的孩子。
我此刻訴諸筆端的并非就是我*早的記憶,只不過是些與本故事緊密相關的片段而已。故事的正式展開,發生在父親過世那年。或許是我原本就極敏感的心境由于看到大家守喪而受了過度的刺激。如果說我個人的哀傷尚不至于讓我如此的話,那至少也是因為我目睹了母親的哀慟。總之這一切都使得我在情緒上極易泛起新的波瀾——我變得早熟起來。因此,這一年,當我們又來到菌湖時,朱麗葉特和羅伯特在我眼里顯得越發稚嫩。而當我再看到阿麗莎時,我則頓時發現我們二人已不再是孩童。
是的,那正是父親過世這一年;我還記得在到達菌湖后不久母親同阿什伯頓小姐的一次談話,這足以說明我的記憶是牢靠的。我出其不意地闖進母親的房間時,她正在同她的密友聊天,話題涉及我的舅媽——母親對她不穿喪服或者早早就脫了喪服很是氣憤。(說實話,我個人既無法接受母親穿淺色衣服,也無法想象舅媽身著黑色。)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到菌湖這天,呂茜爾·布可蘭穿著一件細棉布長裙。阿什伯頓小姐則同往常一樣扮演和事佬的角色,盡量勸慰母親。她怯怯地打圓場道:“說起來白色也算是喪服的顏色了。”
窄門 作者簡介
【著】安德烈·紀德 (1869年-1951),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25年,成為倫敦皇家文學院院士;1947年獲得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及諾貝爾文學獎。一生受到雨果、福樓拜等人影響,也影響了薩特、加繆、莫里亞克、余華等作家。
主要作品:《窄門》《田園交響曲》《人間食糧》等。 【譯】尹永達
男,生于1979年,山東沂南人。法國波城大學文學博士、天津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天津市譯協成員、曾任天津外國語大學法語系系主任。著有Idéographicité et plasticité、《法語描述辭典》等,并在中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地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長年留學法國,對法國文學有一定研究,翻譯的同時可保留原文的美感。譯作:《愛的荒漠》《蛇結》《給麻風病人的吻》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