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暴力拓撲學/韓炳哲作品07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10557
- 條形碼:9787521710557 ; 978-7-5217-1055-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暴力拓撲學/韓炳哲作品07 本書特色
有些事物,永不消逝,暴力即屬此類。
暴力性表達并非現代性的標志。暴力只是變化多端而已,其表現形式隨社會局勢而變。如今,它回到皮下、交際之下、毛細和神經元的領域,呈現出微觀物理學的形態;這種形態的存在,無需在統治或敵對關系中的那種否定或排斥性。
它從可見轉為無形,從粗野蠻橫轉為沉思內省,從正面直擊轉為病毒性感染。暴力起作用的方式不是公然襲擊,而是蔓延傳染。
作者在本書中首次揭示了暴力事件的變形記,從君權和血親等前現代社會的斬首,經由現代規訓社會的畸變,*終到了今天績效社會和倦怠社會的抑郁。
-------------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已出齊)
《精神政治學》(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有些事物,永不消逝,暴力即屬此類。
暴力性表達并非現代性的標志。暴力只是變化多端而已,其表現形式隨社會局勢而變。如今,它回到皮下、交際之下、毛細和神經元的領域,呈現出微觀物理學的形態;這種形態的存在,無需在統治或敵對關系中的那種否定或排斥性。
它從可見轉為無形,從粗野蠻橫轉為沉思內省,從正面直擊轉為病毒性感染。暴力起作用的方式不是公然襲擊,而是蔓延傳染。
作者在本書中首次揭示了暴力事件的變形記,從君權和血親等前現代社會的斬首,經由現代規訓社會的畸變,*終到了今天績效社會和倦怠社會的抑郁。
-------------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已出齊)
《精神政治學》(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愛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會》(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娛樂何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撲學》(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會》(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贖》(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暴力拓撲學/韓炳哲作品07 內容簡介
有些事物,永不消逝,暴力即屬此類。暴力性表達并非現代性的標志。暴力只是變化多端而已,其表現形式隨社會局勢而變。如今,它回到皮下、交際之下、毛細和神經元的領域,呈現出微觀物理學的形態;這種形態的存在,無需在統治或敵對關系中的那種否定或排斥性。它從可見轉為無形,從粗野蠻橫轉為沉思內省,從正面直擊轉為病毒性感染。暴力起作用的方式不是公然襲擊,而是蔓延傳染。作者在本書中搶先發售揭示了暴力事件的變形記,從君權和血親等前現代社會的斬首,經由現代規訓社會的畸變,很終到了今天績效社會和倦怠社會的抑郁。-------------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已出齊)《精神政治學》(2019年3月)Psychopolitik《愛欲之死》(2019年3月)Agonie des Eros《在群中》(2019年3月)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倦怠社會》(2019年6月)Müdigkeitsgesellschaft《娛樂何為》(2019年6月)Gute Unterhaltung《暴力拓撲學》(2019年10月)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會》(2019年10月)Transparenzgesellschaft《美的救贖》(2019年10月)Die Errettung des Sch?nen
暴力拓撲學/韓炳哲作品07 目錄
**部 暴力的宏觀物理學
暴力的拓撲學 7
暴力的考古學 15
暴力的心理學 33
暴力的政治學 57
暴力的宏觀邏輯 95
第二部 暴力的微觀物理學
系統性的暴力 111
權力的微觀物理學 121
擴張性的暴力 131
透明性的暴力 143
媒體是“群—時代” 153
塊莖暴力 165
全球性的暴力 173
自由人 183
注 釋 195
暴力拓撲學/韓炳哲作品07 相關資料
韓炳哲屬于這一類哲學家,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意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er Ed) 韓炳哲創造了一種他個人獨有的思想傳統。 ——《周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 韓炳哲用他的作品開辟了一條橫穿當代文學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點贊,只求警醒世人。 ——德國廣播電臺(Deutschlandfunk) 閱讀韓炳哲的書,意味著不斷地被鞭策喚醒。……他的社會批判雖然不諳體恤之情,然而韓炳哲仍然熱情地擁抱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 ——《周刊》
暴力拓撲學/韓炳哲作品07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德國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韓國首爾,80年代在韓國學習冶金學,之后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哲學、德國文學和天主教神學。他先后在弗萊堡和慕尼黑學習,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爾的論文獲得弗萊堡大學的博士學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爾大學,2010年任教于卡爾斯魯厄建筑與藝術大學,2012年起任教于德國柏林藝術大學。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18—20世紀倫理學、社會哲學、現象學、文化哲學、美學、宗教、媒體理論等。作品被譯成十幾種語言。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譽其為“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 清新的文風,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識,切確而犀利的論述,這都讓韓炳哲對于數字信息時代人類精神狀況的分析批判,顯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啟發。 安尼,德語文學博士,現任教于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德語現當代文學,教研之余從事文學與人文社科翻譯,譯有《納粹與理發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魏瑪共和國的反民主思想》等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翻譯獎提名。 馬琰,柏林自由大學博士,現任教于西安外國語大學,主要研究魏瑪共和國時期文學,發表關于浪漫主義和本雅明的論文數篇,譯有《鴉》。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