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儀式的消失:當下的世界(韓炳哲作品第2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53837
- 條形碼:9787521753837 ; 978-7-5217-5383-7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儀式的消失:當下的世界(韓炳哲作品第2輯) 本書特色
(1)當下的社會是一個衰退的社會,一個商品化的社會,缺少使人們團結一致的象征體系。不受限制的新自由主義和不可阻擋的商業力量導致了21世紀的社會危機。個體認同的自戀化傾向和“群體轉向內在”的病態心理由此而起。我們都成了原子化社會大潮中的個體漂流者。
(2)作者認為,儀式是人們共同的認知方式和價值體系,這由社會成員在儀式中分享象征物造成,它提供了一個立足點,我們借此能夠理解時間/歷史。作者追溯了古希臘時代的游戲觀念,以及歷史上的某些民族傳統,直到*近的電影藝術中體現出的生活樣貌,入木三分地揭示出過度的肯定性使社會陷入病態,病因在于“不是過少,而是過多”。
(3)儀式規則不僅塑形社會結構,而且賦予生命以意義和情感。作者對儀式的考古學尋蹤和人類學探求,并非旨在恢復舊日的儀式,而是期冀建構今日的儀式或儀式感。這不是烏托邦式的空想,而關乎每個人的“安身立命之地”,這正是東西方哲學家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和社會理想。
儀式的消失:當下的世界(韓炳哲作品第2輯) 內容簡介
(1)不受的新自由主義和不可阻擋的商業力量導致了21世界的社會危機。個體認同的自戀化和“群體轉向內在”的病態心理由此而起。我們都成了原子化社會大潮中的個體漂流者,植根于儀式禮俗的符號象征的缺失,導致我們對“代理身份”的過度依賴。 (2)為了避免對往日儀式的濫情懷舊,作者提供了一個儀式的系譜學,以此作為診斷今日社會病理的方法。他將無交流的共同體與無共同體的交流并置,前者在緊密團結的沉默認同中提供了結構和意義,后者則消除了個體的集體感,然后使個體暴露在新自由主義精神政治學的剝削和操控之下。后者就是我們身處其中的數字社會。 (3)今天我們處處討論的社會,是一個衰退的社會,一個商品化的社會,缺少使人們團結一致的象征體系。作者認為,儀式是人們共同的認知方式,由社會成員在儀式中分享象征物造成,這提供了一個立足點,我們借此能夠理解時間和歷史。 韓炳哲的新作引導讀者在批判新自由主義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一方面,他提供了一種優選的替代物,可以替代那種導致生存之毀滅的社會鏈接;另一方面,他提供了一種烏托邦的視角,便于從形式到表現上來考察儀式的回歸。這一逆轉式的長期構思通過一種簡練、有力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就像是一份宣言。 ——貢布萊希特,斯坦福大學
儀式的消失:當下的世界(韓炳哲作品第2輯) 目錄
生產強制 3
本真性強制 19
閉合的儀式 29
節日與宗教 39
生死游戲 51
歷史的終結 61
符號帝國 67
從決斗到無人機戰爭 77
從神話到數據主義 85
從誘惑到色情片 93
注 釋 99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韓炳哲著作年譜 113
儀式的消失:當下的世界(韓炳哲作品第2輯) 相關資料
韓炳哲用他的作品開辟了一條橫穿當代文學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點贊,只求警醒世人。
——德國廣播電臺(Deutschlandfunk)
韓炳哲屬于這一類哲學家,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意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er Ed)
韓炳哲創造了一種他個人獨有的思想傳統。
——《周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
閱讀韓炳哲的書,意味著不斷地被鞭策、喚醒。……他的社會批判雖然不諳體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熱情地擁抱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
——《雜志》(Das Magazin)
顯然,韓炳哲選擇了一種與傳統學院派哲學不同的道路,而這一選擇,讓他收獲了當下廣泛的歡迎。
——《三聯生活周刊》,2022年第47期
韓炳哲的批判哲學只是一針見血地戳破了當代人“越努力越幸運”的小確幸版本的肥皂泡沫,績效社會的審慎魅力永遠在于沒有底線和不見盡頭的自我壓榨,至死方休。
——《周末畫報·書評》,2023年6月
閱讀韓炳哲,無論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
韓炳哲揭示出,在大數據時代,批判理論將且必將重整旗鼓。
——威爾·戴維斯(Will Davies)
韓炳哲擺脫了繁瑣的哲學論證,他將哲學洞見直截了當地切入當下。這種植根于法德傳統的批判視角,剝開了現實的面紗而暴露出它殘酷的真相。這不是快樂的知識,而是發人深省的知識。
——汪民安,清華大學中文系
韓炳哲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左翼思想家,其作品肇始于21世紀以來的思想游記。作者嘗試在流變的社會現象中錨定特定的時代線索,直面一個個時代之問,給出自己的答案。
——夏瑩,清華大學哲學系
韓炳哲以其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迫使我們去反思數字網絡媒體時代的生存情調與倫理處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韓炳哲的哲學系列有很強的“現象意識”,他討論了當代社會和文化里許多引人注目的現象。“現象意識”通向對現象的理解和解釋,但不是試圖解決問題的“問題意識”。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韓炳哲是當代思想中的一個現象。他是棲身于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之中的思想家,用敏銳的感觸把握當下活生生的經驗。同時,他有一種真正全球化的思想視野。今天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哲學、真正有閱讀價值的哲學。
——王俊,浙江大學哲學學院
銳利的思想鋒芒,診斷現實問題的能力,清新的隨筆風格。看他四面出擊,看他舉重若輕,迷人!
——馬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韓炳哲的語言文字煉金術,對概念的追根溯源,對于無論外語學習者還是哲學愛好者來說,都不啻為一種有效的思維訓練。
——安尼,首都師范大學德語系
大數據時代形成的紛繁現象,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框架,韓炳哲的幾本書堪稱敏銳、犀利的時代探測器,是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寫作者
韓炳哲是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他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這個時代的嚴峻危機。
——楊不風,中山大學哲學系
韓炳哲的哲思充滿靈性,鋒芒畢現,以其一貫的犀利,帶給我凝視深淵的勇氣。
——賈克防,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學院
儀式的消失:當下的世界(韓炳哲作品第2輯)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
德國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韓國首爾,80年代在韓國學習冶金學,之后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哲學、文學和天主教神學。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爾的論文獲得弗萊堡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爾大學,2010年任教于卡爾斯魯厄建筑與藝術大學,2012年任教于德國柏林藝術大學。
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譽其為“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作品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
清新的文風,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識,切確而犀利的論述,讓韓炳哲對于數字時代人類精神狀況的批判,顯得尤為重要且富于啟發。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